奥运赛场上的天津选手
第一次出现在奥运会上的天津籍选手只有“6个半”人;而赛场上的“6个人”都没能走得多远,唯独“半个”人的表演轰动了德意志。
在1936年第十一届柏林奥运会上,“6个半”人中的6位全部是男性,他们是田径(跳高)1人(吴必显)、中国男子篮球队队员5人(王鸿宾、李绍棠、沈韦恭、刘宝成、徐兆雄)。其中,吴必显系1934年天津新学书院毕业生,曾代表天津队参加过第十六、十七、十八届华北运动会,是男子跳高1.871米全国纪录的保持者。遗憾的是,在这届奥运会上,他只跳过了1.80米,1.85米试跳两次不过而被淘汰。
以5名天津选手为主力的中国男篮,首场以19比35负于日本队,次场以45比28胜法国队,接下来又以21比29败给巴西队,以14比32败给秘鲁队,也被淘汰。唯有那“半个”天津人参加的武术表演轰动了柏林。
早在中国决定参加第十一届奥运会之前,为了把中国武术推向世界,经中央国术馆馆长张之江提议,组织选拔一支国术队前往奥运会上去做武术表演。这一倡议,立刻得到时任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董事、奥委委员、中国体育代表团团长王正廷的首肯。消息传开,全国各地的武林高手纷纷报名参加预选。在上海申园,来自全国各地的一百多名高手,经过十几天的选拔,最后敲定了7人(4男、3女)。男队员是张文广、温敬铭(均来自中央国术馆)、金石生、郑怀贤(不详)。女队员是,傅淑云(中央国术馆)、刘玉华(河南)、翟连源(上海)。另外,再加上当时在欧洲的两名队员,组成号称9人的中国武术表演队。表演队3名女队员中的傅淑云,前面提到的那“半个”天津人的故事,也就发生在这个21岁的女子身上。
傅淑云出自津门武术世家。祖父、父亲都是行伍出身,军旅生涯,随军家属居无定所,1915年她出生在上海,于是有人就误认为她是上海人。1927年12岁时才随父母返回天津定居,家住河北公园附近。因此,当有人问起她的籍贯时,她总是声称自己是地道的天津人。其实,她一生中只在天津生活了6年。那就姑且把她算作“半个”天津人吧。
12岁的傅淑云每天在天津的街上看到不少男孩习武练拳,非常羡慕。在家庭的支持下,她每天早晨五六点钟起床,上学前先要到附近的天津武术馆去学拳,然后再去学校上课,天天如此,常年不辍。后来她在河北幼儿师范读书时,还一个人到黄纬路的中华武术俱乐部向形意拳传人、著名武术家张占魁求教。6年内,她先后参加过天津市童子军国术表演、武术观摩会等活动,己崭露头角。
1933年她的父亲在南京病逝,赴宁奔丧期间,她住在叔叔家中。这年10月,正值全国第二届国术考试在南京公共体育场举行。受比试大会的影响,她萌生了报考中央国术馆的念头。她找到了当时任建校筹备主任的庞玉森,表示自己学过武术,是从天津来的。原籍天津南郊的庞玉森见到这位小老乡,自然十分高兴,于是亲自将她推荐给教务处进行考试。由于早年在天津打下的坚实功底,结果一试即中。在中央国术馆学习的3年中,她系统地习练了陈氏、杨氏、马氏、孙氏、吴氏、八卦等6种太极拳,最擅长的是绵拳和八卦连环腿。1935年在上海参加全国第六届运动会国术比赛,与范子正配对,获得器械比赛女子双人冠军。1936年全国挑选赴奥运会武术表演队时,她理所当然地被选中。
且说中国武术表演队一行在王正廷、沈嗣良的率领下,于6月26日乘英轮“康脱尔罗素号”离沪,7月22日抵达柏林。7月底,先在汉堡市街头和汉堡大戏院进行了两场表演,受到华侨和当地民众的热烈欢迎。当时的欧洲各国对中国武术还很陌生,当看到中国武术队员个个身穿特制的白色丝绸练功服,英姿勃勃,漂亮大方地登场亮相时,观众都惊呆了。武术队每次表演都是先集体表演太极操,那整齐划一的动作,刚柔相济,忽急忽缓,优美而雅致。而后是个人表演。个人表演时,一般是先由傅淑云表演达摩剑,再与刘玉华表演双人徒手对拳。傅淑云的一招一式,敏捷利落,身手不凡,如龙腾,似虎跃,神韵横生,赢得一阵又一阵的掌声和喝彩声。
大会开幕前,各国选手要乘车绕柏林市区一周。中国武术表演队则边走边演,轰动了柏林街头。进入兴登堡体育场后,中国武术队应邀作了精彩表演。表演中,傅淑云的昆吾剑和绵拳,更是出神入化,如银龙缠身,劈、刺、挑、剁,急如闪电,震动了整个体育场。会后,表演队又到法兰克福、慕尼黑等地表演,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武术的风采。
傅淑云,这位一生中只在原籍生活了6年的天津人,以她那娴熟、超群的武功,震动了第十一届奥运会。她是以武术为祖国、为天津争得荣光的第一个天津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