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9月25日,中国建设银行董事长郭树清(右三)鸣锣。当日,中国建设银行登陆A股市场,收盘价8.53元/股,较发行价上涨32.25%。 |
背水一战的金融改革
“和股改前比,建设银行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已经达到国际先进银行的平均水平。”这是许多金融专家近来对我国第一家上市的国有商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的评价。
然而5年前,包括建设银行在内的国有商业银行却难以让人乐观:不良资产包袱重、资本充足率低、经营机制不完善、风险控制体系薄弱……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不活,经济难兴。金融业尤其是银行业如何走出困境,真正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成为摆在党和政府面前的重大课题。
国务院领导连续召开18次座谈会,听取各方意见,研究促进金融业发展的政策举措。国务院常务会议多次研究金融改革问题,作出了一系列改革部署。
选择有条件的国有商业银行实行股份制改造,加快处置不良资产,充实资本金,创造条件上市——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作出重大决策。
根据这一部署,2003年底,国务院决定对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实行股份制改造试点,并且注资450亿美元,为两家试点银行补充资本金。海内外舆论普遍认为:“这是一次破釜沉舟的大胆试验。”
2004年3月2日,第42次常务会议进一步提出用3年左右的时间将两家试点银行改造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股份制商业银行。
“这次改革是背水一战,只能成功,不能失败。”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中外记者招待会上态度鲜明,话语有力。
确定十项任务、出台改造方案、精简三分之一的机构和超过20%的富余人员……在成功进行财务重组、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之后,2005年10月27日,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在香港挂牌上市,受到投资者追捧。
数字是枯燥的,却最有说服力:截至今年9月30日,建设银行平均资产回报率和平均股东权益回报率分别达到1.28%和22.86%,资本充足率更是达到12.53%。截至12月5日,建设银行市值2371亿美元,是2003年后国家注资的10.54倍。国家注资获得明显收益,实现了国有资本保值增值。
建设银行上市前后的变化是国有商业银行股改的缩影。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等相继踏上股改之路,并取得成功。至今年9月末,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资产总规模已从2002年的12.5万亿元增加到27.5万亿元。在全球上市银行市值前十位排名中,工行、建行、中行稳居三席。
“中国在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改革的速度加快了,特别是银行领域。”法国《世界报》一则报道如是说。
千帆竞渡,百舸争流。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指挥和部署下,证券、汇率、保险等金融业的其他领域也加快了改革步伐:股权分置改革基本完成,证券市场出现了转折性变化;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顺利实施,汇率弹性逐步增强,个人用汇更加便利;农信社改革试点2004年起在全国展开;农村金融领域推出一系列改革举措,截至目前共有25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开业,农民贷款难的问题在一些地区正得到缓解。
不久前,党的十七大上,这样一幕情景让人印象深刻:大会新闻中心,金融界代表经常成为中外记者围追堵截的对象。
长风几万里,飞度千重关。党的十七大闭幕以来,金融改革的新消息接踵而至:10月24日,国务院第194次常务会议要求进一步推进金融体制改革;中国农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方案正加紧论证;政策性银行的改革步伐加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