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济周刊》:今年,国家将继续加强宏观调控,对此天津银监局将采取哪些措施提高适应宏观调控的能力?
王进诚:配合天津市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我们更加应该关注经济、金融全球化态势下,国际、国内经济金融变化对银行业的影响和冲击。从国际上看,美国次贷危机、石油和粮食价格走高、美元贬值,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升温等,对全球国际金融稳定的冲击不可低估,对我国在汇率、贸易和对外投资政策等方面的国际压力不可忽视。从国内来看,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的趋势尚未缓解,通胀压力加大,节能减排任务依然艰巨,投资和信贷存在反弹压力。在这样一个复杂多变的形势下,银行经营将面临新的考验与挑战。
天津银监局将按照国务院和银监会的统一部署,以积极有为的态度贯彻宏观调控政策。围绕抓不良贷款“双降”业务,着力提高适应宏观调控的能力。今年抓降的目标是:不良贷款实现“双降”,在不良贷款余额下降的基础上,不良贷款率下降两个百分点。
首先要防止三种倾向。一是防止“一刀切”倾向。在银根紧缩、规模控制的条件下,要按区域经济、行业前景、资信状况等情况区别对待,扶优限劣,有保有压调整信贷结构投向,降低信贷风险,切实防止经济大起大落。二是防止简单化倾向。那种有规模就放,没有规模就不放,上级行让放就放,不让放就不放的消极应对思想;那种企业一有问题就不加区分的停贷、限贷的做法,都可能使一些临时性财务困难的企业走上绝路,银行自身也遭受损失。积极的做法是制定“客户提升计划”,当企业发生财务困难时,认真研究客户的资信和风险状况,区分是内在问题还是外部影响,是清偿性的还是临时性的,对临时发生财务困难的企业,帮助其分析和解决困难,帮助其走出困境,盘活不良,实现银企双赢。三是防止片面性倾向。以辩证思维看问题、看挑战,不能只见风险不见机遇;只注重防范风险,忽视在发展中化解风险,真正做到化挑战为机遇,以创新增效益,在调控中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
其次要落实好三项政策。产业政策、环保政策、土地政策是国家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闸门,也是银行业信贷管理的前置性要求。天津银监局将督促各银行机构把三项政策同监管部门的风险管理指引有机衔接,形成本行具有操作性的信贷政策,使之落实到每一个企业、每一个项目、每一笔贷款。尤其要落实好“节能减排”指导意见,提高节能环保信贷准入门槛,增加对节能减排重点项目和技术创新的信贷投入,加大对循环经济的信贷支持。对于需退出的项目也要正确判断,有序退出。
再次要强化三项管理。一是加强集团客户管理。对现有集团客户大额贷款实行点对点动态监测,定期评估风险状况,既防范多头授信、过度授信、关联担保等问题,也防止资金链过紧出现不良贷款。由主贷款行牵头,组织贷款银行信息共享,风险共担。严防资金违约使用。二是加强房地产贷款管理。切实执行房贷“旧规新政”,尤其要落实房地产企业自有资金比例,“首套自住房”政策、贷款成数等项规定,切实纠正假按揭,做实抵押担保,要以美国次贷危机教训为戒,完善房地产行业风险约束和预警机制。三是加强贷款用途管理。严防信贷资金违规进入股市和房市。改善贷款支付方式,严密监控贷款用途,打牢防火墙,防止资本市场风险向银行渗透。注重加强对上市公司融资用途的监控,防止资金违规使用。银监会在贷款支付方式方面将出台新法规,体现按照受益人直接支付原则改革贷款支付方式的要求,各机构要严格执行新的规定。
最后还要扶持三个薄弱环节。小企业贷款,农业贷款和银团贷款是银行信贷业务中三个相对薄弱的环节。此三类贷款在全市银行业贷款中所占的份额均不高,发展的潜力和空间很大。各银行要安排更多额度,提高对小企业、农户的信贷支持力度,在落实国家政策的同时,拓展收益来源。对于大客户和大项目的融资,要通过积极组织或参与银团贷款,分散风险,降低集中度。要通过拓展三类贷款业务,巩固和扩大客户群体,提高市场份额,支持本市新农村建设和扩大就业。今年小企业贷款和农业贷款的增长速度至少要达到去年的水平;银团贷款项目和规模要不断扩大,贷款增长达到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