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这是海南省海口市海府路一景(3月12日摄)。 1988年4月26日,中共海南省委、海南省人民政府在海口挂牌,我国最年轻的省份和最大的经济特区正式诞生。经过20年的开发建设,海南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就,城乡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到2007年,海南地区生产总值从建省初期的57亿元增长到1200多亿元,地方财政收入由2.96亿元增长到150多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年收入由945元增长到10900元,农民人均年收入由502元增长到3842元。 |
1988年4月13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关于设立海南省的决定和关于建立海南经济特区的决议。从此,祖国美丽的海南岛成为我国最年轻的省份和最大的经济特区,日益受到世界的关注。
20年改革,20年艰辛,20年跨越。海南经济特区以其辉煌的成就向世人昭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海南经济特区的建设,一直得到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海南经济特区的改革开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前行。
|
|
海南旧貌换新颜这是1989年1月9日拍摄的海南省海口市海府路一景。
|
|
|
这是1988年12月拍摄的海南省海口市海府路一景。
|
|
|
这是海南省海口市海府路扩建工程现场(1992年11月摄)。
|
更好地发挥改革开放的排头兵作用
碧海连天远,琼崖尽是春。在海南迎来建省办经济特区2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再次踏上翡翠般的海南岛。
这是胡锦涛同志第三次到海南考察工作。
海南发生的巨变是我国改革开放30年的一个缩影。一直关注海南改革发展的胡锦涛同志欣喜地看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引领下,海南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正以崭新姿态向世界展现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形象。从“小政府、大社会”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到“一脚油门走到底”的燃油附加费改革,从设立洋浦保税港区到建立亚洲对话平台——博鳌亚洲论坛,海南发挥了最大经济特区特有的试验、探路和积极推动的作用。
胡锦涛同志对海南经济特区20年来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他深有感触地说,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20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就,城乡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实践充分证明,中央关于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的决策是完全正确的。他希望海南着力深化改革开放,进一步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更好地发挥改革开放的排头兵作用。
在党中央、国务院亲切关怀下,海南这个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再次站在了改革开放新的起跑线上。
一度沉寂的洋浦开发区如今再次成为世人瞩目的“亮点”。洋浦有着区位、港口、产业、政策以及体制方面的独特优势,是连接我国和东南亚、中东的枢纽。2007年9月24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在洋浦设立我国第四个保税港区,也是华南地区唯一的一个保税港区,这是我国积极应对国际竞争、推动我国经济更好地融入全球经济的重要举措,再次表明了洋浦在国家对外开放和区域发展战略布局中占有重要位置,从而大大提高了海南对外开放的层次和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在环北部湾经济圈和我国南方形成一个新的对外开放平台和新的发展制高点。洋浦迎来新的重大发展机遇,国内外知名企业纷纷前来洽谈新项目。
|
| 这是海南省海口市滨海大道一景(4月5日摄)。 |
|
| 这是海南省海口市龙昆路一景(4月5日摄)。 |
海南不负党中央的期望,建省办经济特区20年来,实现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从封闭半封闭经济到开放型经济的转变,从一个发展滞后的边陲岛屿到初步繁荣昌盛的经济特区的转变。与1987年相比,2007年海南省生产总值增长了20.5倍,地方财政收入增长了50.5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了10.6倍,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了6.6倍,城镇化率从16.6%提高到4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