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五一”劳动节,又一批劳模涌现出来。据了解,从1950年至今,我国共涌现出全国劳模2.5万多人。不同时期的劳模,代表着不同时代所崇尚社会价值的取向,也成为不同时代人们推崇的偶像。
在“五一”劳动节到来之际,记者与新老劳模进行了一次“亲密接触”,倾听他们的心声,解读新时期的劳模精神。
新中国成立以来,劳模评选已经走过了将近60年。从“铁人”王进喜,到姚明、刘翔,劳模队伍的成分不断丰富,劳模的评选标准也在“与时俱进”,劳模已成为社会发展过程中最鲜明的时代符号。
智力劳动型劳模逐年增加
对本市工业交通系统历届劳模文化程度的调查显示,1950-1969年当选的1243名劳模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64.26%;1970-1979年当选的829人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58.8%;1980年以后当选的2538人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5.1%,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比例为45.3%;2006年度新当选的987名劳模中,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80%,其中还有一定数量的硕士、博士、院士。这说明,劳模的文化程度逐年提高,劳模队伍的知识型、技能型趋势越来越明显,劳模的主体正在由体力劳动型向智力劳动型发展。
劳模队伍成分日益丰富
1950年4月30日,新中国第一批全国劳模新鲜出炉。1960年年初的第4届全国劳模大会,代表们分别来自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和新闻战线。与之前相比,劳模的评选范围第一次突破了生产和经济战线。1978年,邓小平关于“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的论述,使得部分科技人员进入了劳模行列。1980年以后,有关部门规定,评选劳模时,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专门从事专业技术的劳模比例不得少于20%,劳模中知识分子的比例不断增加。到了1996年,乡镇企业家开始进入劳模参评范围。1998年,下岗再就业明星和个体劳动者步入劳模行列。2000年,私营企业主开始参评。2002年,农民工成为劳模队伍中的新成员。2005年,全国劳模评选揭开谜底,刘翔和姚明两位体育明星,登上劳模榜。
劳模价值取向更加多元化
过去评选劳模,更多强调的是不怕苦、不怕累的“老黄牛”精神,突出的是吃苦耐劳的“一元”价值取向。如今,创新型、知识型的劳模越来越多,通过开拓创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正在成为劳模评选的又一个重要标准。而劳模精神也呈现出多元化的价值取向,有的劳模更注重追求知识价值的实现,有的劳模追求的是社会经济价值的实现,有的劳模则以创新作为自己的价值取向。
专家观点:劳模精神过时了吗?
20世纪五十年代,时传祥、王进喜等老劳模艰苦奋斗的精神影响了一代人。到了21世纪,篮球“小巨人”姚明、“跨栏王子”刘翔等让人们目睹了新时代劳模的风采。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艰苦奋斗、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劳模精神还适用吗?
对此,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蒋建荣表示,劳模精神永远都不会过时,人人都应该有劳模精神。
蒋建荣说,其实,无论时代如何变化,劳模都是愿意为社会付出的人。在生产力水平比较低的时候,大家就比较关注具有“老黄牛”精神的人。随着时代的进步,我们发现,其实各行各业都存在着这样的人:从表面上看,他们是在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但事实上,他们是把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结合在一起,在做好事情的过程中,体现个人的价值。人只有寻找到和社会利益的结合点,并最大限度地发挥自我能力,这个社会才能进步,个人也才能实现自我价值。
劳模心声:不当劳模我还这么做
赵玉宽,渤海化工集团天津乳胶厂工人,全国劳动模范、“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赵老工作48年来,每年义务奉献100多个工作日,相当于多工作了15年;先后成功进行了37项技术改造,为企业节约生产资金100多万元。
记者:如果付出了那么多,却没能当上劳模,您还会这么辛苦地工作吗?
赵玉宽:即使没评上劳模,我还会这样做。1963年闹饥荒,全厂人差不多都走光了,但我没走,我还在烧锅炉。我不能看着锅炉停了,乳胶全冻了,这不是让国家受损失吗?因为这事,后来厂里给我长了两级工资。我觉得好人有好报,不当劳模,我也当好人,做好事。
劳模心声:到哪儿都把工作做好
21岁,当选市劳模;23岁,当选市特等劳模;25岁,当选全国劳动模范……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天津市十大杰出青年能手、全纺系统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并当选全国青年岗位能手、十六大代表……她,就是天津纺织集团细纱挡车工杨月霞。
记者:这么年轻,就获得了这么多荣誉,你有压力吗?
杨月霞:有压力。不论在哪儿,人们总说:“你是劳模,应该怎么样怎么样”。作为一名一线工人,该得的荣誉我基本都得了。但荣誉只代表过去,我不能让荣誉堵住自己未来的道路。如果有机会,我还想在其他方面尝试尝试,寻找自己的价值。
记者:你如何理解新时代的劳模精神?
杨月霞:对我来说,发扬劳模精神就是无论什么事情,都认认真真去做,到哪儿都要把工作做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