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一群小学六年级的学生,面对命题作文《一个没有结局的故事》,他们大写婚恋,甚至婚外恋,让身为考官的成人大跌眼镜(4月26日《西安晚报》)。这显然是关于小学生“早熟”的一个问题。“早熟”意味着过早的涉足成人世界,伴随而来的是早恋甚至早孕及由此衍生的一些问题。由于儿童在心理和生理上还没成熟,过早的“成人化”必然会对其健康成长造成影响。
上世纪80年代,美国纽约大学教授波茨曼出版的电视批评著作《童年的消逝》,提出了童年概念的由来,是印刷业发明与发展的结果,是印刷媒介把成人世界与儿童世界隔开了。随着电视电影的兴盛,这种间隔被消弭,儿童可以和成人接受同样的讯息。比如性,暴力,某些丑恶的东西儿童通过电视等媒介很容接触到。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互联网高速发展,儿童不但更便利的接触到成人世界的东西,且懂的比父母还多。
互联网时代,呈现儿童成人化,成人儿童化的趋势。这也是一个“反哺时代”,孩子透过媒介可以影响父母。十几岁的儿童利用对信息掌握的速度与优势,会最先感触到社会脉搏,不好的信息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到他们的心灵。网络加速了童年的消逝,使儿童在心灵成长的过程中遭受成人世界的洗礼。
实际上,电子媒介仅是社会的延伸。儿童接触到的信息一般是通过电视或者网络,信息却源于社会。此前有媒体报道,在广州某小学记者问一个小学生的理想是什么,他不假思索的回答,将来要当贪官。也有媒体报道过,在上海某初中生互赠的贺卡上,写着“好好努力学习,将来娶美女,开豪车,住别墅”。更邪门的是,有老师在课堂上公然对学生讲,不好好努力,将来只能当坐台小姐,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
笔者曾写过一篇文章《我们的校园在沦陷》,文中提到,我们的校园在沦陷,从小学到大学无一幸免。一般面对儿童早熟的问题,一般归结为教育的缺位。其实,对人的一生影响最大的是社会环境,这才是最有影响力的课堂。校园也是社会环境的一部分,虽被人们称之为净土,说学校不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是不现实的。
网络时代加速了童年的消逝。儿童的普遍早熟已经凸显为一个亟待关注的问题。然而,这个问题不是教育所能解决的,即便有专家认为是灌输式教育惹得祸。在一个价值观扭曲,商业气息无孔不入,社会戾气恣意横行的社会中,单纯的期待小学生能够返璞归真,是不可能的。常常听到有人呼吁要保护好爱护好孩子,这等爱心令人钦佩。不过,需要爱护和保护的岂止是孩子。南平血案的制造者郑民生若受到社会些许关爱,那几个无辜的孩子可能就不会失去生命。
童年的消逝固然有媒介发展的原因,根本原因却在于社会的沦陷。若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够返璞归真,社会环境不再布满污垢,一切都在健康有序的运行,我们的校园自然会是一方净土,孩子们自然会回归那篇童心。不要单纯的把儿童的早熟责任推给教育,因为我们每个人对此都有责任。侯金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