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天津北方网讯:明天又是一年一度的“3·15”消费者权益日,今年消费者权益日的主题是“消费与民生”。
近年来,网购逐渐成为年轻人喜欢的消费方式,基于网络的团购在过去的一两年中更是风生水起,再加上虽然退居到电视午夜时段,却仍然方兴未艾的电视购物,足不出户的新型消费方式占据了越来越大的市场。可是,面对种种“看上去很美”的诱惑,你是否真的准备好了?综合本报近来收到的有关投诉,记者跟进采访,希望对您“绕开重重陷阱”有所帮助。
团购
餐饮团购得格外留神
团购之风蔓延的速度着实惊人,尽管各个行业都会出现良莠不齐,甚至付款不能兑现的情况,但当团购与一些知名的餐饮业挂上钩时,投诉的案例才可用“倍增”形容。的确,花平时不到一半的钱,就能享受到可口的美食,对于很多追求时尚的年轻人而言,是巨大的诱惑。但外在貌似优惠,实则袖里乾坤——质量缩水、分量“迷你”、李代桃僵、服务低劣……动辄让你“哑巴吃黄连”。
河东区读者汪先生投诉称,他一直是泰国菜蕉叶的常客,经常和妻子去天地烩的蕉叶消费,一般两个人需要花200多元。“偶然的机会,看到了蕉叶的团购,声称原价248元的两人套餐只需要78元。我们想即使差,也差不到哪里去,就和另一对朋友团购了两份。结果让人大失所望。到了餐厅后,基本是冷眼相待,饮料和我们以前花10多元单点的明显不是一个味道,菜分量缩水不说,基本不能说‘热’,味道也和以前大不相同。我当时就想投诉,朋友劝我放弃,他跟我说:大锅炒出来分盘,热一热端出来就不错了,想吃正宗的,还是下次再来吧……”
昨日,南开区读者郝女士投诉称,她在某网站上团购了一份粥旺府的火锅鱼,感觉“不是一般的差”。“朋友先到的,听说是团购,擦桌子的服务员都不正眼相待,收拾桌子拖拖拉拉,说反正你不会走。后来,上的那个鱼质量就不说了,我们只能另外点菜……郑重建议大家,团购电影票以及各种各样的带包装的分量确定、质量有保证的商品还可以,如果遇到餐饮业的团购,千万留神,至少得做好‘花多少钱吃多少东西’的准备,逐利的商家不是活雷锋。”
网购
假网站最致命 快递业成瓶颈
对于很多资深网友而言,网购已经轻车熟路,类似于中间支付、资金监管等措施正在不断完善,但本报接到的投诉丝毫未见减少。究其原因,一是卖汽车、摩托车、电脑等大宗商品的假网站层出不穷,再则就是商品运输产生的各类快递纠纷。
本报接到的几例外地读者的投诉,大多与假网站有关。消协工作人员分析称:“很多消费者,轻信外贸返内销或者××周年店庆大酬宾字样,对一些制作粗糙的网站警惕性不强,太贪图便宜。更有人对走私货品感兴趣,在网上购买所谓走私的汽车和摩托车。后者本身就是见不得阳光的违法行为,对鬼鬼祟祟卖家的各种漏洞视而不见。消费者一旦上当,损失都是成千上万元,可谓致命。”
对于外地读者的投诉,本报记者曾对网站所说的地点逐一核实,一般标明的“塘沽商业区”、“鞍山西道电脑商城”等看似热闹,但具体地址并不存在。至于显示为“022”的座机号码,经查证也都是原铁通公司推出的一种手机卡业务,可以显示为自己设定的假号码,对其中一例记者持续跟踪发现,“塘沽公司”的实际操作人始终在江苏。
而越来越多的网友反映,随着网购茁壮成长的快递业正在成为网购的瓶颈。本报几乎每周都要接到“不送货”、“买的手机被更换了”、“签收前不让打开,质量太差,我根本没验货”等投诉。尤其是春节前,这类投诉更是扎堆。
“客观地说,网购之所以盛行,还在于价格差。买卖双方一般选择便宜的快递,也不会花额外的保价费,这种客观因素造成了很多问题。再则,应该说,快递业对于自身由于网购带来的快速发展准备不足,很多细节都需要完善,从业者的素质也需要进一步提高。”在多个网站是“钻石买家”的资深网购者李女士说。对此,本报也联系了市快递业协会,想更多关注业界内的声音,共同探讨如何打开瓶颈,避免投诉。
电视购物
即使不合逻辑也有人信
由于监管的加强,电视购物逐渐退到“午夜时段”,但是“主持式”的电视推销依然常见,“哇,真是太合适了——”之类的“惊呼”在换台时,依然不绝于耳。虽然新的数字尚未出台,但根据中国消协的统计,从2009年3月15日至2010年3月14日,一年关于电视购物的投诉量较上一年上升幅度仍然在50%以上,本报也不断接到类似投诉。
春节刚过,在鞍山西道某数码商城,记者见到了一位来自汉沽的受骗者。他花1088元购买了一部手机,送笔记本电脑,结果手机是塑料的不说,号称永远上网免费的笔记本电脑连“电脑”都称不上,普通U盘都不能识别。这样的电脑,想维修,自然是急煞众高手。消费者欲哭无泪。
“有些明显不符合逻辑,依然有人信。比如永远上网免费,可能吗?如果真的成立,现在大家还要装宽带,花钱用无线网络干啥?还有电视里,两个人一惊一乍地宣传什么通话永远免费,或者一个月最多5元消费,还号称什么不用移动服务,是卫星电话。这可能吗?你没看自身广告都矛盾,一边说不用任何移动服务商,一边还拨打10086,真是滑稽……也许我们不应该对这些上当者求全责备,更多的还是应该问责监管,这样不合逻辑的电视广告为何能一而再再而三地上演,为何监管总是缺失?”消协工作人员说。
预付费消费
正规监管还要等多久
应该说,基于“办卡”的预付费消费不属于新兴事物,但对于不少上了年纪的普通消费者而言,也属“新鲜”。因为“办卡”而受骗,主要集中在美容美发健身休闲等行业,投诉可以说从未间断。
“我在时代奥城审美办了一张卡,做头发的,结果3月初去发现对方已经卷包跑了。我们四处投诉,找到总部,竟然说这家审美是假的,并不是正规的连锁加盟店,连营业执照也没有。我们想问,既然营业执照都没有,为什么存在了两年?监管何在?我们现在想联合起来报警,据上过当的人说也效果不大,警方一般会认为这属于经济纠纷,他们管不了。那么我们想问,这样的例子几乎每个月都在上演,为什么就是没人管,就是管不了?”读者刘女士说。
已经退休的读者李先生则表示了另一种担忧:“因为没人管,现在很多小区里的美发店都推出了办卡的预付费业务,自己连个正规的商铺都不是,还说什么不办卡理发20元,办卡不到10元,弄得我们想花正常的价格理发都难找到。该管管了。”
除了提示大家辨认资质,提高警惕,谨慎选择外,我们能做的,似乎只能是进一步呼吁完善监管,及早立法定规。对这种“办完卡就卷包”的预付费消费,“上紧箍咒”刻不容缓。本报记者罗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