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中国网·滨海高新讯芙蓉姐姐的畸形作秀、有女孩减肥致死、个别女大学生“傍大款”“当三陪”、一些女性甘当“全职妈咪”……这些都是女性教育的缺失甚至是败笔?据《广州日报》报道,3月28日,广东省妇儿工委召开广东省妇女儿童发展规划(2011—2020年)编制网络问策网友座谈会,广东省副省长、省妇儿工委主任雷于蓝表示,广东将进行试点,从中小学女生开始以自尊自信自立自强为核心的女性教育。据悉,新规划预计今年第三季度颁布实施。
支持 示范意义不可小觑不可否认,在我国的教育改革中,女性教育很少触及,也较少地把性别作为一个单纯的领域进行研究。可见,广东将从中小学阶段开始试行女性教育,在全国属破冰之举,其示范意义不可小觑。无论从女性价值体现、提升女性尊严角度,从女性伦理道德角度,还是从重视、尊重女性角度,开展女性教育都是一个重大的不可回避的课题,是实现男女平等、提高社会福祉的手段和过程,也是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之一。
教育一个男孩仅是教育一个男孩,而教育一个女孩则能教育一个家庭。女性不仅和男性一样具有社会属性,而更重要、也最容易忽略的则是她的家庭属性——母亲,她承担着子女教育培养的责任,她的素质和文化程度高度关系着子女的成长和教育,而下一代的教育则关系到未来社会公民的文明程度。因此,在学校教育中向女孩倾斜,不仅使女孩个人极大受益,而且对家庭健康、经济条件提升和下一代成长有极大的改善。
学校女性教育当“以德为先”,即以对女性进行道德教育为首要任务。在女性课程的设置上,不仅仅是专业知识和女性素养的提升,而且要通过大胆地引进国外一些女性教育课程,对女生进行全方位的教育,注重塑造女生内在的气质和修养;在女性意识理念指导下,用自尊、自爱、自立、自强的精神来构建女生的完美品格,从而启迪女生的主体意识,让她们在自主发展、自我教育中健康成长。
汪昌莲 建议 女性教育之后 还应有社会教育女性教育的范围很广,涵盖价值认同、道德伦理、人格独立、创新能力等各个方面,其核心是“如何做人”。必须承认,在当前一些女性独立意识不够、价值观念沉沦、道德水平滑坡、人格精神颓废的情况下,女性教育是对问题的重视,具有道德回归和人格重塑之义。
但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只针对某个群体不免偏颇。基于女性人格的诸多问题进行强化,本无可厚非,但单方面的强化却忽略了两个关键因素,一是教育是基于个人认知,也就是解决内因问题;但其外因问题,也不应忽视。二是教育不能脱离社会实际,没有对男性,对整个社会的道德、价值、人格等教育,则女性教育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教育的本质是“如何做人”——前提是教育必须基于“人人平等,个个有份”。如果仅因为女性的人格问题而强化,先入为主的偏见,容易片面夸大局部而忽略全局。于现实来讲,女性教育诚然迫切,但男性教育和整个社会教育却更是迫不我待。教育是一个十分繁杂的系统工程,在解决“教什么”的时候,更要着力解决“对谁教”、“怎么教”的问题。女性教育在这三方面,都没有着眼于社会整体,所存在的缺陷就显而易见。道德教育必须基于全体成员,一个追求女性都高尚无比,男性却不断退化的社会,无以实现健全。由此而言,没有社会层面的依托,女性教育就只是一个“乌托邦的寓言”。
堂吉伟德 质疑 不提男性教育 是十足的性别歧视可以说,每一个“傍大款”“当三陪”的女大学生身后,都有一部“血泪史”,而且还是一部血肉丰满的“血泪史”。与其说她们是在用青春换取虚荣,还不如说她们拿青春当成了谋生的本钱。当然,这并不是说女大学生“傍大款”“当三陪”和所谓的女性教育缺失完全没有关系,而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指望靠女性教育来力挽一些女大学生于“三陪”的狂澜之中,无异于舍本逐末。
退一步讲,即使开展女性教育有利于女性的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然而按照女性教育必要性的逻辑,是不是也该开展男性教育呢?毕竟,女大学生“傍大款”“当三陪”的对象都是男性,而且尤其是所谓的成功男士,如果后者不曾携经济地位之优势持这方面的需求,女大学生又何以会堕落到主动投怀送抱的地步。因此,只字不提男性教育,却偏偏单方面搞什么女性教育,就是彻头彻尾的性别歧视。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共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