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故宫博物院向北京市公安局赠送锦旗。新华社发
前天下午,故宫博物院副院长纪天斌等相关负责人来到市公安局赠送锦旗,对市公安局迅速破获故宫博物院展品被盗案表示感谢。然而,一面写有“撼祖国强盛,卫京都泰安”的锦旗却招来了不亚于针对故宫安保水平的质疑:堂堂故宫,难道也写错别字,而且还是意思截然相反的错别字?
粗粗一看,锦旗上两句话的字头合拼成“撼卫”,但稍一细想,捍卫之“捍”并非撼动之“撼”。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中,“捍”的解释是保卫、防御;而“撼”则是摇、摇动。用在“祖国强盛”之前,一个的意思是保卫祖国的强盛局面;另一个则是让祖国强盛的局面“摇晃”起来。
难道是通假字?记者上午采访了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胡风之女、作家张晓风。听完记者的叙述,张晓风脱口而出:“意思满拧啊!”
“从来没见过有这么通假的。”张晓风说,古代汉语中虽然常有“通假”的用法,但在这儿却不是这么用的。“这两个字之间怎么说也不会通,它们的意思截然相反啊。如果是在‘撼祖国强盛’之后加上一个‘难’字,意思倒还基本通顺。”
据报道,故宫相关负责人昨晚表示,“撼”字没错,显得厚重。“跟‘撼山易,撼解放军难’中‘撼’字使用是一样的。”张晓风说,在语言文字的问题上,很难说谁是真正的权威,只有字典才是权威。“无论是公众还是故宫方面,如果要对此作出解释,只能以字典为准,其他的解释都是无力的。”
“通假?这两个字在中古时代,连音都不一样,怎么会通假?”《现代汉语词典(修订版)》主编、社科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韩敬体老先生说,即使在现在,广东话中,两个“HAN”字的读音都不相同,在中古时代,它们无论音还是意的区别都非常大,只是随着时代发展,在北方音中,二者才合二为一。“一个是摇动,一个是保卫,怎么能一样呢?” 韩老先生说,“出这种问题,这只能说故宫博物院平时太不认真了,太不重视文字工作。可是,故宫本来就是个研究古代文物和古文字的地方,竟然……”他认为,从这个事情上可以看出,无论硬件有多强,思想方面不注意,出事故真是难免的。
微博热议
郑渊洁:我只读过小学四年,认识的字不多。请教各位汉语学者专家,“撼”在古代是否和“捍”通用?如果不通用,将“撼”和“祖国强盛”连排且置于前列,涉嫌用文字颠覆国家,还是恩将仇报讥讽公安“撼祖国强盛”?我还是觉得在中文使用上故宫不会出错。
李开复:解释《康熙字典》被盗了更好。如此强撼(悍)的撼(汉)语,撼(汗)!
赵所生(著名文史专家、学者,前江苏教育出版社社长):错别字没水平,死不认错的解释更没水平!
榕树下的故乡:故宫,你悍然用此锦旗送平安北京的捍卫者,令人汗颜,真是撼故宫易,撼没文化难,撼知错就改更难!
被盗展品仍有3件未追回
故宫大盗作案过程依然谜团重重
故宫大盗石柏魁落网已四天,大量谜团依然未解。北京市公安局通报,石柏魁盗走的9件展品除2件被故宫工作人员在事发地附近“捡到”外,警方又已追回4件,尚有3件踪影全无。
据报道,石柏魁在讯问中供述,他偷来的部分展品被他“随手丢弃”。他说,得手后,他曾拿着赃物去请教了“懂行人”,但有人说这些东西“可能不太值钱”,于是他就随手扔了。4件被追回的展品中最后一件是金嵌珐琅花饰化妆盒,确是于前晚11点左右在大钟寺附近一个垃圾桶旁找到。民警循着其从故宫出来后的逃跑路线一路查找,先后找到了几件展品。
记者发现,最后被找回的展品明显有损坏,表面镶嵌的11朵“珐琅花”少了一朵。警方没有透露其他被追回展品的名称和被追回的具体时间、地点,也没有介绍损坏情况。由于案件仍在侦破过程中,这些被追回的展品暂时不会归还失主。
有据称来自警方的消息,石柏魁是在逃跑时拉断的电闸,而且翻墙逃出了故宫。但这一说法仍然存在疑点:在他动手盗窃时,各种警报设备已经不工作了,是否那时起就已经断电,还是石柏魁破坏了不止一处供电设备?故宫外墙高约10米,如果没有梯子等工具,竟然可以一跃而过?如果他要攀爬,则势必会留下明显痕迹,此前故宫方面又怎会传出一个说法,是嫌疑人始终潜藏在博物馆内,次日施施然随游客出门?
除了被抓捕的细节已经比较清晰以外,其他的环节时至今日仍然藏在迷雾之中。从他走进故宫大门的一刹那,到藏匿、下手、逃脱以至最后的供述,还有太多的谜团没有解开。本版据《北京晚报》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