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新华网北京5月18日电题:保生态惠民生促发展——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一期建设成就综述
记者刘羊旸
我国林业由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转变的重要标志——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经过试点和全面建设,十几年来,工程区发生了一系列重大而深刻的变化:森林资源由过度消耗向恢复性增长转变,生态状况由持续恶化向逐步好转转变,林区经济社会发展由举步维艰向全面发展转变。 森林面积、蓄积实现“双增”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茂密的森林,漫山的杜鹃花,清新的空气——这是记者5月在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采访时的所见所感。
“天保工程实施后,为林区改革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有力地提升了林区生态建设水平。”内蒙古大兴安岭林业管理局局长安国通说。
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是我国四大国有林区之一,现有70%的森林被列为国家重点、一般公益林实行全封闭保护和限制性开发。林管局从2000年起连续三年将木材产量由天保工程实施前的380万立方米调到229.6万立方米,并加强了森林资源管护和管理,建立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林业局、林场、职工三级管护网络体系;从严控制林地占用,确保占补平衡。
天然林是生态功能最强的生态系统之一。为遏制我国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趋势,1998年全国12个省区市开展了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试点,2000年17个省区市全面启动天然林保护工程。
“通过天保工程一期的建设,我国长期过量消耗森林资源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森林资源总量不断增加,呈现恢复性增长的良好态势。”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说。
来自国家林业局的数据显示,天保工程一期建设累计少砍木材2.2亿立方米,相当于少消耗森林蓄积3.79亿立方米;森林面积净增1.5亿亩,森林蓄积净增7.25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增加3.7个百分点。
“天保工程一期的实施,使我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林业行动,由‘激励造林、再造林’的同时,转升为与‘停伐减产、恢复植被,实行森林可持续经营’并重的机制上来,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做出了具有前瞻性和战略性的贡献。”贾治邦说。
随着公益林建设、森林管护等多种营林护林措施的推进,工程区生态环境逐步好转,水土流失减轻,输入长江、黄河泥沙量明显减少。
据河南省花园口水文站监测,黄河含沙量2007年比2000年减少了38%。重庆市水土流失面积比工程实施前减少了20%,减少的区县数达91%。
生态环境的显著改善,也促进了生物多样性的有效保护。“野外大熊猫数量明显增加,珍稀褐马鸡数量比工程实施初期增加了一倍多。”国家林业局天然林保护工程管理办公室主任孙国吉说,珙桐、苏铁、红豆杉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数量也明显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