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新华网上海5月19日电(记者张建松)作为我国第一枚火箭诞生的地方,上海曾创造了我国航天史上多个第一。“十二五”期间,上海航天局确定了企业化、市场化转型的核心战略,着力构建“大型科研生产联合体”,大力发展“太空经济”。
据上海航天局局长朱芝松介绍,今年是上海航天创建50周年,半个世纪以来,上海航天不断发展壮大,目前已成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内三大总体院和八大科研生产联合体之一,形成了跨区域发展的新格局。
“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党中央确定的主线工作,也是‘十二五’期间上海航天发展的主旋律。根据国家整体规划,上海航天局将以构建国际一流的大型科研生产联合体为目标,对军品专业和民品产业进行调整重组,深化航天科技工业体系建设。”朱芝松说。
目前,上海航天已形成了支撑运载火箭、导弹武器、应用卫星、载人飞船、深空探测器等多领域发展的能力体系。在我国计划于今年下半年发射升空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和“神舟八号”飞船的研制中,上海航天局承担了重要任务。
作为一个全新的空间飞行器,“天宫一号”由实验舱和资源舱组成。上海航天局承担了“天宫一号”资源舱的结构与总装、电源分系统、推进分系统、对接机构分系统、测控与通信分系统的主要设备与资源舱电缆网等任务。
在“神舟八号”飞船的研制中,上海航天局在原“神舟七号”承担任务的基础上,增加了对接机构分系统的研制任务,这是“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在太空中进行交会对接的核心系统,是我国目前最为复杂的空间机构,也是我国载人航天二期工程的两大关键技术之一。
此外,中俄联合探测火星项目中的“萤火一号”火星探测器,也主要是由上海航天局为主研制。目前,正样星和地检设备已运到俄罗斯,正在开展一系列相关测试工作,预计今年底从拜科努尔航天发射中心发射升空。“萤火一号”是我国首个深空探测器,主要科学目标是对火星空间磁场、电离层、大气、地形地貌、沙尘暴、火星赤道区重力场等进行探测。
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航天高新技术的研发,为上海航天局大力发展“太空经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近年来,上海航天局在全面高效完成国家型号发射任务的同时,还积极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发展“谋篇布局”,推进民用产业领域的结构调整。
上海航天局以垂直一体化光伏产业链为纽带,推进了多晶硅、太阳能电池片、太阳能电池组件、光伏电站运营等研发、生产企业的重组,目前已初步建成了总产能达到500MW的垂直一体化光伏产业链。
以车用动力锂离子电池产业为纽带,上海航天局推进了电池芯、电池总装、电源管理系统等领域企业的重组整合,通过引进多元投资,建成了上海市第一条1500万安时的动力锂离子电池示范生产线。
以高端汽配产业为纽带,上海航天局推进了车用先进传感器、EPS电动助力转向系统、无刷电机、汽车空调及智能控制系统等企业的重组和产品结构调整,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根据规划,上海航天局“十二五”期间的产业布局将坚持兼顾“归核化”和“适度多元”的原则,重点发展太阳能光伏、新能源动力锂电系统、高端汽配、航天机电装备等产业。同时,根据国家整体规划,上海航天局在“十二五”期间还将积极开展以风云三号、风云四号为代表的第二代气象卫星和对地观测卫星的研制,开展以长征五号、长征六号为代表的新型运载火箭的研制,继续开展深空探测、载人航天、货运飞船的后续研制等工作。
朱芝松表示,在新的历史时期,上海航天局肩负着更为艰巨而光荣的使命,一方面要加快创新、提升能力,引领我国航天技术的发展;另一方面要加快航天成熟技术的民用转化研究,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航天技术应用产业,让航天技术走进千家万户,造福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