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泪洒穷山沟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出生在山东的一个小山村——埠东村。这个时候,新的农村经济体制正在形成,农村改革刚刚起步。父母是这个小山村里典型的农民,依靠着村里分给的几亩田地,整天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
在我儿时的记忆中,村里的路是凹凸不平、狭窄的泥沙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下雨时,村边沟里的小河经常迎来山洪爆发,冲毁农田,淹没庄稼,甚至还冲进乡亲的院子里,淹死过人。这条哺育着家乡百姓的小河也曾流淌着无数人的辛酸血泪。
那时,每天下地干活就像是吃饭和睡觉一样,是乡亲们每天必须做的事情。很小的时候,我放学后就会帮助父母除草、收菜,甚至去卖菜。暑假和秋假里,我和哥哥更是一天都不会休息。每天清晨,我们在母亲的呼喊中醒来,然后坐上父亲赶的驴车,去地里干活,直到日照当头,汗流满面。那个时候,村子里的乡亲们都几乎过着同样的生活,村子里每个孩子都像我和哥哥一样,或多或少都会去田地里帮父母干活。
尽管乡亲们和父母一样勤劳,但是由于土地比较贫瘠,除去每年交给村里的农业税,村子里的人们也都基本上只能解决家里人的温饱问题。生病的时候,村里人买不起药,看不起病,就硬扛着,病重的就只能等死;乡亲们住着祖祖辈辈留下来的土坯房,啃着玉米面窝头,就着自己家种出来的大葱;全村没有一台黑白电视机,也没有几件像样的电器;村里的孩子们和我一样,过年也置办不起一身新衣服,甚至没有一件像样的玩具;暑假和寒假结束的时候,父母还得为我和哥哥几十块钱的学杂费发愁。
那个时候,家乡的人们为了奔波生计,没有了欣赏家乡山清水秀的心情。绵延不断的青山把家乡潺潺的泉水,绿绿的草地,姹紫嫣红的野花、漫山的羊群阻隔在另外一个世界。而这些,让我有了走出大山去看看另外一个世界的强烈愿望,我要离开这个让我和乡亲们流泪无数的穷山沟。
春暖小山村
1990年,我十岁。这个时候,在国家政策的指引下,农村已经形成了多种经济成分、多条流通渠道的新格局。家乡人民的生产生活方式逐渐有了一些变化。
那几年,政府和村里签订了合同,收配种玉米。于是,配种玉米成了村里人发财致富的第一个重要手段。玉米种子由政府统一派发,然后村民和政府签订合同,等玉米成熟以后再统一卖给政府。这样极大地调动了乡亲们劳作的积极性,也让贫穷的村子焕发出了一丝生机。
慢慢地,村子里几个头脑比较灵活的人开始盯上了农产品市场,市场上什么卖的好,他们就种什么,父亲也是其中的一员。几年下来,西瓜、香菜、芝麻、高粱、玉米,甚至荞麦、蓖麻几乎都成了村里经济作物。到这时,村里人已经结束了自给自足的生活,生活逐渐好了起来。
有了多余的钱,村子里就在河沟里筑上了一条长长的河坝,这样山洪爆发的时候,庄稼遭殃就少了,而这样的山洪再也没有冲进过村子里。村外狭窄的马路也逐渐加宽了,铺上了厚厚的柏油。
哥哥初中毕业后便去省城济南开始了打工学艺的生涯。而父亲依旧每天赶着驴车,拉着母亲下地干活。和80年代不同的是,他们可以不为我的学杂费和书费犯愁了,到过年的时候还可以为我置办一身新衣服和一双新鞋子。
家乡的人们也开始盖起了新房子,离开了祖辈留下的土坯房,住进了宽敞明亮的砖瓦房,顿顿都能吃上雪白的馒头了。这个时候,父亲和母亲也有了一点积蓄,便在后院里翻修了五间明亮的新房。父亲依靠他勤劳灵巧的双手,自己打了家具——当时十分流行的五组合柜,哥哥还给家里添置了一台21英寸康佳牌的彩色电视机。
1997年,我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县里最好的高中。这是父母和乡亲们最高兴的事情。这个时候,父亲拉着我的手告诉我:“姑娘啊,咱们得感谢人家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感谢党的好政策哩!没有他们,你今天怎么可能会上高中,以后还能考大学哩!”
情系新农村
2000年,我20岁的时候,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山东大学。第一次走出了山里的家乡,来到了外面的世界。随着知识的增加和视野的扩大,我看待家乡的方式也发生了变化。而家乡也正以她日新月异的变化加深了我对她的眷恋。
就在同一年,江泽民同志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得到根本保障。2003年,国家正式将“三农问题”引入政府工作报告,使之迅速成为中国政府需要解决的头号问题。
在国家大政方针政策的指引下,村里的人们通过各种方式发了家,致了富。而村里人搞的最好的,还是建筑业。村里面最先成了百万元户的十几个人,人们称之为“工头”。在他们的带领下,全村人很快就富裕起来,村边的柏油马路也变成了更加宽广的水泥路,农民进城更加方便了;家乡的景区一年四季都游人如织,村子里的农产品全部销往了景区;村子里的很多人家盖起了小二楼,从远处望去,一排排,一幢幢,很是气派。
经过几年的打拼,哥哥学了一门好手艺,在建筑上也有了一片立足之地,还成立了自己的小家庭;父亲和母亲依旧不停地劳作,国家取消了农业税,家里收入翻了好几番,经济宽裕了,心情开朗了,身子骨自然就硬朗了;与此同时,国家也取消了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乡亲们的负担减轻了不少,孩子们上学比我那时候更加方便了。
2004年大学毕业后,我又考上了北京师范大学的研究生。如果说父母曾为我上大学的学费忧愁过,那么这次他们再也没有丝毫的担心,流露出来的是满脸的高兴,因为学校不仅免学费,还每个月给我几百块钱的生活费。这一次,父亲还是语重心长地告诉我:“加迎啊,咱还是得好好感谢党的好政策。你说,你一个农村娃,谁会想到你还能上研究生哩!要不是党的政策好,爸妈就是再有心,也没能力供你上哩!”
2004年的秋天,在地里干完最后一次活后,我远离了家乡,踏上了北上的列车,开始了新的学习生活。此后由于学习任务重,我又做了几份兼职工作,回家的次数少了,在家呆的时间也很短了。但是家乡真正巨大的变化,却正是在这几年发生的。
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第一次提出了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而我的家乡也开始真正地迈上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步伐。
这个时候,新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已经惠泽了家乡的老百姓,解决了村里人买药难,看病贵的问题和部分贫困人口的生活问题;村子里的大街小巷都不见了坑洼的土路,取而代之的是平整的水泥路;村子里面装上了路灯,告别了伸手不见五指的漆黑夜晚;村里的小学和初中进行了翻修,配上了电脑,这种农村人很少能见到的东西被搬上了课堂进行学习;几座6层高的楼房在村口拔地而起,形成了一个现代化的小区——九龙家园;村子里的马路上,还停着不少私家小轿车……
2008年底,村里一个年轻的“工头”,回村出任党支部书记,让全村的父老乡亲众望所归。他曾经为村里的乡亲们办过好多善事,是区里的人大代表。他把自己积攒的200万元,投入到了这个养育过他的山旮旯里。为了村子的发展,他上下呼吁,东奔西走,成了村里第一个真实意义上新农村建设的带头人。
2009年,他冲破种种阻力,筹集资金,调来机械,说服乡亲们进行迁坟,在山坡上劈崖造地,村里的大棚基地就此而生。他给乡亲们请来了大棚蔬菜种植的技术员,种子由村里统一提供,蔬菜由村里统一销售,乡亲们只负责照看一下这些蔬菜,一个大棚一年就能有好几千元的收入。
2007年,研究生毕业后,我回到了钢城,成为了一个政府工作人员。此时,我深深地感谢党和国家的好政策对我的恩泽,也让我有了回报家乡的想法。
2010年国庆节,我踏上了回家乡的大巴,这是几年来我第一次有时间和心情好好地审视家乡的时候。一路上,宽广的马路、奔驰的小轿车、招展的红旗,高高的小楼,在建的村委大楼,家乡人们热情洋溢的笑脸都让我目不暇接。
回到家中,看着父母和哥嫂越来越宽裕的生活和快乐的心情,我心里感慨无限,正是由于党和国家的好政策,我才有机会读了这么多年书,当上了国家的工作人员,而家里的条件也才会年年有余,节节开花。我也为自己是一个莱芜人而骄傲,更为自己有一个这样的新农村家乡而自豪。
看着眼前的这些景象,再听听乡亲们的欢声笑语,我忽然想起了曾经看到过的一句话:平坦的马路环绕着村庄,民主的观念深入村民心房,文明的花朵尽情开放,曾经的梦想展翅飞翔,今日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她是我心中的天堂。这不是做梦,而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真实的新农村。
我会以我有限的能力回报家乡,祝愿我的家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更加富裕、美丽!(山东省莱芜市 许加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