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大红门村村民参观安置房建设。高瑞坤摄
城乡一体化进程中,上楼农民土地没了,收入打哪里来,这是拆迁农民最纠结的事儿。如今,这在丰台区南苑乡大红门村,已不是问题。
大红门村在拆迁改造过程中,政府给村集体留出了产业用地,村里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村集体进行股份制改革,成立投资公司,把原有资产和产业用地开发收益权,全部变成股份,量化到每个村民头上。带着这些资产上楼,大红门村村民再也不为今后的生活担忧了。
提起拆迁上楼,过去农民心慌。“将来怎么生活,人怎么安置,收入从哪来,这都是没准儿的事儿。”54岁的大红门村村民关秋玲说。
2009年7月,大红门村被列为市级挂账整治督办村,成为全市城市化建设首批50个重点村之一。整村拆迁上楼,传了7年的“拆迁”终于成为现实。
和以往不同,大红门村赶上了好政策。“市里明确规定,除了给农民拆迁补偿款、建安置房外,还给了人均50平方米的产业用地。有了这些产业用地,将来农民就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基本生活不用愁。”南苑乡相关负责人介绍。大红门村农村人口3000多,产业用地面积15万平方米。目前,已经和一家大型连锁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按市场价测算,该商业项目建起来后,固定资产约合15亿元,年租金在7000万元左右。这些,都归拆迁上楼的大红门村村民。
政策有了,怎么落实到农民头上?
“先把‘拆’放一边,把股份制改革做完、做深入。”村党支部书记于连山说。拆迁上楼后,村委会就不存在了,只有把股份制改革做好,村集体资产全纳入股份制公司,村民的利益才有保障。
股份制改革,大红门村6年前就提出了,却一直没做下去。“有些资产不好界定。村里大大小小300多家企业,有一些本身就是违法建设,不能算。”于连山介绍。这回趁着旧村改造,正好把那些难以界定的资产全部拆掉,留下优质资产。月桂树酒店、易买得超市、汽车工业园……一清算,全村有固定资产3亿元。村里成立了“嘉和久源”投资管理公司,资产全部变成股份,量化到每个人身上。
村民得多少股份,主要看劳龄多少。参加工作时间长的人,股份就多,反之就少。结果同样是村民,老年人普遍比年轻人股份多。“全村劳龄最长的44年,最短的只有1年。要是这么分的话,今后同样是村民,作为股东享受的待遇差别肯定很大。”于连山说。为了把股改进行彻底,村集体决定,让村民花钱买齐劳龄股:满44年的不用买;不满44年的,按一年不到3000元算,花钱补齐。
“这叫原始股!别看现在一股不到3000元,将来村里的产业都起来了,3万元一股也买不着。”村民肖春利说。趁着手里有拆迁款,把自己、老伴、女儿、女婿的劳龄股全部补满44年。“将来分红什么的,人人都一样,不会你多我少了。”
村民就业更不愁。安置房小区,物业可解决500人就业;村集体开发的超市马上开业,可解决150人就业;15万平方米的商业用地,招商后还可以解决300人到500人就业……一手领分红,一手拿工资,未来生活一片光明。去年8月,大红门村启动拆迁,仅用40天时间,90%以上的村民签了拆迁协议。
眼下,大红门村安置房建设,一片火热。“地上不设一个停车位,全部是绿地,停车在地下;小区里就有幼儿园、社区医院,每家每户都有呼叫器,老人要是有个急病,一摁按钮,社区医生马上到家;我们这还是温泉入户呢!”关秋玲一口气说出新房子一大堆优点,仍意犹未尽。“年年有分红,养老不用愁,像我这岁数,就可以和城里人一样,退休在家,安度晚年了。”关秋玲一脸陶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