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新华网天津6月25日电(毛振华、满学杰)随着天津东疆保税港区建设我国北方国际航运中心核心功能区的方案得到国务院批复,在东疆以东海面再建一个30平方公里的世界级人工岛方案又纳入到规划中。主持这两项规划方案的领军人物,就是全国劳动模范、天津港(集团)有限公司规划建设部部长李伟。
在我国港口建设实践中,李伟勇于攀登世界性难题的高峰。他研发的“插入式箱筒型基础防波堤结构”,成功解决了淤泥质深水港口建设中防波堤造价过高的难题,累计为国家节省工程投资达3.84亿元。 填补世界性港口建设技术空白今年42岁的李伟是天津港历史上首位博士。2000年,他公开应聘原天津港务局规划建设处副处长职务,从此离开国家科研机构,将个人抱负与港口建设联系在了一起。
防波堤被称为“海上长城”,不但可以减少风浪和淤泥对港口的侵蚀,又可为吹填造陆创造条件。天津港正是在防波堤的护佑下,实现“十一五”期间25万吨级航道与30万吨级原油码头顺利竣工的。
2001年,刚刚起步的天津港东疆港区海域计划吹填造陆,需建设当时国内最大的防波堤工程。采用传统“斜坡式”技术,要在海里铺下80米宽、高约10米的抛石堤坝,耗费石料量巨大,用时长。施工中仅租用海上900吨浮吊和大型驳船作业,单日花费就达近百万元。如何在深水区又快又省地建设防波堤,不仅是天津港发展面临的重大难题,同时也是困扰国内外港口建设的一个世界性难题。
刚刚上任的李伟是个有心人,经过探索,他萌生了将防波堤做成类似海上平台的想法。接下来的两年里,他一头扎进天津大学实验室,验证这一设想。他从东疆港池现场拉来两卡车海泥,模拟真实环境。项目施工方负责人张佩良感叹:“谁都没料到,40多吨泥竟然不到俩月全被他投入到实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