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田家沟村民谭世才开车采购物品回到他开设的农家乐“兄弟山庄”,谭世才通过经营农家乐和茶园,一年收入10多万元(2月6日摄)。 2011年,一曲农民自编自演的花灯戏《十谢共产党》在黔北山区唱响:“一谢共产党,翻身把你想,以前我们做牛马,现在人人把家当;二谢共产党,吃饭把你想,以前忍饥又挨饿,现在温饱奔小康……”沧桑巨变,歌为心声。几十年间,在遵义这片圣地上,红色歌谣传递着深深的鱼水情;长征精神和改革开放精神激励着老区人民实现新的跨越。新华社发(资料照片)
“十谢共产党”每一谢都是群众心声“三谢共产党,穿衣把你想,以前穿的蓑草衣,现在毛料新时装……九谢共产党,致富把你想,以前种粮要上税,现在免税还补偿;十谢共产党,养老把你想,以前抚儿来防老,现在丢心政府养。”
这“十谢”,老百姓情真意切:历朝历代,谁为老百姓盖房?历朝历代,农民种田怎能不纳粮?历朝历代,穷苦人看病谁报销?
百姓的真情,激荡在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新时代。
遵义市湄潭县兴隆镇龙凤村田家沟村民组是“十谢共产党”的“发源地”。站在村口的小山塘边眺望,满眼茶园翠绿,白墙青瓦红柱的民房倒映水中,宛如画中。村民说,是党的农村危房改造政策改变了田家沟的村容村貌,就像“十谢共产党”中唱到的“以前住的茅草屋,现在砖瓦新楼房”。
今年61岁的伍远华是“十谢共产党”的原创者之一。他说:“这些年,农村生活一年比一年好,吃穿住行医疗养老上学等,全都享受着党和国家的好政策。我们一定要把身边的变化唱一唱,让更多的人学会感恩。”
“十谢共产党”,涵盖了从共产党领导人民翻身作主到今天十个方面的巨大变化。每一谢,都是群众的心声。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近几年党的一系列惠农政策解决了农民最现实的问题,生活变了样,精神面貌也变了。”湄潭县委书记滕昭义说,从当年的“十送红军”到今天的“十谢共产党”,都是群众对共产党一心为民的真情回应。
基础设施大投入,使越来越多的村寨实现了“煮饭不烧柴,吃水不用抬,走路不湿鞋”。
“记忆中,泥泞、弯曲的山路,总让人看不到希望。可是,2006年从广东打工再次返乡时,却发现村里正在发生变化。”今年51岁的龙凤村农民谭世才说,党号召搞新农村建设,水泥路通到了家门口,优质茶叶基地不断扩大。他在村里开了第一家“农家乐”,还办起一个茶叶加工厂,每年收入有30万元,年幼时读不起书的“贫苦孩子”成了最先富起来的人。
从因地制宜引导农民“退耕还茶”,从党员干部进村入户手把手地教会农民种茶,短短七八年时间,全县“公司+农户”发展茶园32万多亩,农民增收有了稳定的产业。
兴隆镇党委书记肖勤说:“老百姓把我们的付出都记在了心里,用朴素的语言唱出了‘十谢共产党’。”
谁对老百姓真心,老百姓就给谁真情。这种真情,历久弥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