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本报记者王海燕
通讯员张生军孙溢苹
京郊民俗旅游,向来是民俗户各自为战,单打独斗。吃的什么样,住的什么样,卫生条件怎么样,各家有各家的谱儿。
如今,在密云,这个标准正在被统一。
今年,密云县出台统一标准规范民俗村旅游市场,吃、住、游,样样有指标,“一个民俗村就是一个乡村酒店,”密云县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昔日单打独斗、散漫杂乱发展的民俗旅游,正向标准化、规范化、组织化、网络化迈进。今后,市民来密云旅游,不仅能感受到田园牧歌的绿色风情,还能享受到高水平、高规格的“星级服务”。
“一个民俗村就是一个乡村酒店”,每个民俗院就是这个酒店的一个房间。提升民俗旅游的服务水平,就从拾掇房间里的卫生开始。
走进石城镇石塘路村民俗户王桂萍家的客房,雪白的床单、被褥,叠放整齐的毛巾、浴巾,素雅的窗帘、桌布……一不留神,还以为走进哪个星级宾馆的房间。“别看我们这儿是偏远的民俗院,这房间里的床单被褥都是县里统一配送的,‘一客一换’,跟大宾馆里一个样!”王桂萍说。
以往,农村搞民俗旅游,讲究吃喝是招牌,住的方面,差不多就行。至于床单、被褥这些床上用品,更是五花八门,有旧有新。不美观是其次,关键是不定时清洗,卫生方面难以保证。
今年,密云县一次性投入450万元,为全县民俗户统一免费更换床上用品,全部采用宾馆标准的白色床具。同时,县里还专门成立了民俗户床上用品洗涤配送中心,聘请专业人员为民俗户开展床上用品统一洗涤、配送服务。洗涤费用,每套床品象征性地收取3.2元,双人床每套3.4元,超出部分由县财政补贴。
“一个民俗村就是一个乡村酒店”,每个民俗旅游接待户就是这个酒店里的服务员。服务员的素质高下,直接影响着酒店的脸面。
提高民俗户的自身素质和接待水平,密云县出台了《旅游标准化管理手册》,对民俗户的旅游厕所管理、环境卫生管理、民俗村安全管理等九大类内容进行了量化指标规定,用硬指标“卡”出民俗户的“净、亮、美”。
同时,密云县旅游局还请来专业老师,通过讲座和入户指导的方式,对全县1100多户民俗户进行了培训,内容包括旅游安全管理、礼仪规范等。民俗户考试合格后,领取岗位合格证书,实行持证上岗。
把民俗村建设成乡村酒店,“每个村都保留有每个村的个性特点。”密云县旅游局副局长郭成德介绍,县里请来专业的设计公司,结合每个村庄、每个院落的特点,为民俗户的门头、牌匾以及内部装饰,进行统一设计、统一安装,以提升民俗户的文化内涵。目前,已有700户民俗户达到了标准。
此外,密云县在县级公路安装67组中英文对照的密云旅游道路指示牌,建立村级旅游接待中心和民俗旅游合作社,民俗户一户一个牌匾,统一编号,并与网站结合,设置民俗户网络地图。借助“随身游”系统、旅游导示系统,游客任意点击或咨询一个民俗户的编码,就能查询到这个民俗户的位置、提供的服务项目和其周边有哪些旅游景点及特色娱乐项目等信息,相当于为游客安装了一个免费的“密云民俗旅游GPS”。
标准化、规范化、组织化、网络化,“新四化”大幅提高了民俗接待的档次和水平。密云民俗旅游正大步迈进“星级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