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基本公共服务的满意度与GDP没有直接关系
蓝皮书指出,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与GDP的对比分析显示,公众对基本公共服务的满意度与GDP没有直接关系。调查表明,要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不能仅仅依靠GDP的增长,更要坚持“以人为本”,着力提高政府社会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通过比较2010年各主要城市的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排序和GDP排序发现,GDP高的城市,满意度并不一定高。通过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排序和GDP排序的匹配研究发现,在38个主要城市中,还有超过三成的城市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与GDP不够匹配,即经济社会发展还不够协调。
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应有之义。然而,长期以来,对经济社会是否协调的判断始终只有定性分析,而缺少定量研究。GDP与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的匹配度研究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研究具有重要意义,GDP与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的匹配度可以作为判断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性的重要指标。
GDP的高低并不能决定公共服务水平的高低。因此,在社会建设中一方面不能唯GDP论,不能仅仅将提高GDP作为提升满意度水平的唯一手段,而忽视社会管理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也不能将地方经济不发达作为地方政府基本公共服务力提供不力的借口。
公共服务水平的高低受综合复杂因素的影响,政府对基本公共服务的重视程度、公共财政的投入总量和投入产出效率、社会管理的体制机制、资源禀赋等因素也是影响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的重要因素。
公共服务蓝皮书执行主编、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经济与社会建设研究室主任钟君博士表示,通过对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与GDP的对比分析,我们发现客观指标和GDP是有正相关的,就是说这个地方的GDP越高,对公共服务的投入就越高。但是,并不因为GDP越高,公众对于公共服务的满意度就越高。要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不能仅仅依靠GDP的增长,要坚持以人为本,着力提高政府的社会管理能力和水平,也就是当前国家特别强调的社会管理和创新的意义之所在。更值得注意的是,我们系统地研究了财政投入占GDP的比重和满意度的对比,发现它呈正相关性。一个地方GDP发展快,老百姓不一定对公共服务满意,但是如果把钱投入到民生领域,投入到公共服务领域,老百姓还是满意的。
基本公共服务力应当成为政府政绩考核的重要指标
蓝皮书指出,在政绩考核过程中,要逐步淡化GDP比重,增加基本公共服务力(ABPS)比重,从而构建有利于推进社会管理工作并与科学发展观相适应的政绩考核体系。这引起了出席言谈会的专家的共鸣,纷纷呼吁基本公共服务力应当成为政府政绩考核的重要指标。
蓝皮书指出,基本公共服务力特指政府提供公共服务、解决民生问题的能力,包括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种类、数量、质量和覆盖范围。具体来说,政府基本公共服务力包括地方政府在社会保障和就业、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公共安全、基础教育、住房保障、公共交通、城市环境、文化体育等方面向公众提供优质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基本公共服务力是衡量政府社会建设能力的重要尺度,是测评政府绩效的重要指标和依据,是正确政绩观的重要内容,也是判断地方政府社会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在社会管理日益成为政府工作关键内容的背景下,基本公共服务力这一重要评估体系应当成为政府政绩考核的重要指标。
中国社科院政治学研究所党委书记、所长房宁研究员在发言中指出,科学发展观要落实,关键在于科学的政绩观。科学的政绩观怎么样树立?应该有一个客观的评价标准,有一个导向、指挥棒。公共服务蓝皮书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可以提供一定程度的参考。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系主任孙柏瑛教授在发言中也表示,社会管理的基础应该是长期的、长效的公共服务体系的完善和建立,恰恰是蓝皮书通过这样一个评价体系能够推动的。
钟君博士在主题发言中也指出,基本公共服务力是衡量政府社会建设能力的重要尺度,是测评政府绩效的重要指标和依据,是正确政绩观的重要内容。它也是判断地方政府社会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应当成为对政府进行政绩考核的重要指标。
与会专家最后呼吁,提高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是提高社会管理水平的关键,各级政府应该以比较完善有效的社会服务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为此,要积极推进社会服务理念、体制、机制、制度、方法创新,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加强社会管理法律、能力建设,完善基层社会管理服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