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刚入伏,一些上年纪的老人就到医院进行三伏天灸,有医生表示,三伏贴对慢性咳嗽、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等疾病疗效显著,是中医“缓则治其本”的体现。
同时,三伏贴适宜有面色苍白、怕冷、四肢冰凉、自汗等症状的身体阳虚的人。三伏贴可祛除伏痰、扶助阳气、增强体质,使冬季发病症状减轻,或不再发病。
一个疗程三年每年通常贴四次
天灸,又称“三伏贴”。是中医传统的冬病夏治疗法。这种方法看似简单,其实包含了中医时间医学、针灸学与外治法的融会贯通,它借助药物对穴位的刺激,使局部皮肤发红充血,甚至起泡,以激发经络、调整气血而防治疾病。通过将特殊调配的药物贴敷于特定的穴位,可使药物持续刺激穴位,通经入络,达到温经散寒、疏通经络、活血通脉、调节脏腑功能的效果,既可改善临床症状,又可提高机体免疫力。
“三伏贴”是“三年之约”,一般都要连续贴敷三年以上。专家认为,按特定时间贴敷是“三伏天灸”和“三九天灸”有别于日常穴位贴敷之处,这种疗法一般选初、中、末伏三个时间点最宜,而因中伏和末伏大多间隔长达20天左右。为提高保健治疗效果,所以中间会增一次加强灸以巩固和提高效果。也就是说,三伏期间一般贴四次药就够了。
“三伏”是指初伏、中伏、末伏三个庚日,三伏天是全年中天气最热、气温最高、阳气最盛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人体腠理疏松,经络气血流通,有利于药物的渗透与吸收,是温煦肺经阳气、驱散内伏寒邪的最佳时机。
“其实三伏天贴药一般在初、中、末伏三个时间点最宜。”专家介绍,而由于中伏和末伏一向时间间隔较长,一般都在20天左右,中间
增加一强灸,有助于提高保健治疗的效果。
治疗注意事项多
1、天灸贴药部位多在颈背部、腹部、腰部,建议穿宽松、深色的衣服,女士建议不穿连衣裙。
2、天灸药物为芳香走窜的药物,皮肤有色素沉着、潮红、微痒、烧灼感、疼痛、轻度出水泡等表现属于正常反应。如感到灼痛,可随时撕除。去除贴药后,如局部出现水泡乃正常现象,轻者可自抹万花油;若水泡溃破可自行涂紫药水,结痂后待自然去痂,注意预防感染,若局部反应严重者,请到医院处理。治疗当天最好不要洗冷水澡,宜用温水洗澡。
3、接受治疗的当天,戒食牛肉、烧鹅、鸭、花生等易化脓食物,避免生冷食物或者进食虾、蟹。
天灸并非人人适合
病患:感冒发烧者、患有恶性肿瘤、皮肤病、肺结核、支气管扩张、急性咽喉炎、感染性疾病等病患者不适合进行天灸。
少儿:建议3岁以上的孩子贴药,孩子肌肤腠理疏松更容易吸收,因此贴药的时间也只需要成人的1/4左右,即一般只需贴1/2-1小时即可。
女性:孕妇和正处经期且月经量多者不可进行天灸,月经量少或处于月经末期的经期女性,可进行天灸。吴俊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