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本报评论员李晓亮
《人民日报》前不久刊发了一系列评论部文章,在“如何回应社会关切”的系列文章中,有一篇名为《“媒介素养”体现执政水平》。
文章提到“今天,一个‘治理媒介化’时代已经到来。当公开透明逐渐成为执政共识,各级政府的媒介意识也在提升。新闻发布制度日益完善,各级领导面对聚光灯越来越自信,这样的变化令人欣喜。”
如果各地各部门都有这样的媒介素养,无疑是社会之幸民众之福。可惜,下面这个舆情榜也警示我们,还有不少地方应对舆论时,手足无措,媒介素养之低,令人叹息。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日前发布“2011年第二季度地方应对网络舆情能力推荐榜”。会理“悬浮照”事件,因当地及时与网民良性互动的应对措施而位居榜首,抚州爆炸事件则因对舆论热点一直没有正面回应而排名垫底。上榜的还有“局长微博开房门”、“染色馒头”事件、深圳清理“高危人群”等事件。
对照榜单不难发现,排名靠后者媒介意识淡薄,几乎还停留在“防火防盗防记者”的阶段,动辄念动“封、捂、堵、压、瞒”五字诀。而舆情应对能力排名第一的悬浮照事件,折射出的情况则完全相反。当地没有回避舆论热点,而是直面质疑,及时沟通,坦陈失误,体现出应有的责任担当。面对悬浮照PS狂潮,也没有某些地方面对网络调侃所惯有的恼羞成怒,而是因势利导,乃至还有官员利用舆论关注热度,积极在微博上宣传当地自然、人文风光,广受好评。
每有公共事件,面对汹涌舆情,不少地方老是显得一脸茫然,慢网络半拍。有时本能的遮丑之举更是火上浇油弄巧成拙,恰恰悖逆现代法治精神和文明诉求。而较好的舆情应对能力和媒介素养,体现的其实是权力者执政能力和理念问题。
热点舆情中凝聚的是当时最热门的社会关切。民意不可欺,民智不可侮,这是执政者必须铭记的重要准则。尊重民意,敬畏民意,俯身倾听民意,并想方设法回应社会关切和满足公众诉求,是任何政府都要熟练掌握的一门功课,也是比纸面的策论更为务实的现实选择。
(相关报道见7月18日《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