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挖出古炉灶的十字坡
  
不仅小漫河村疑似祝家庄的原型,距离小漫河村40公里的翠屏山一带,还有关于时迁、石秀、杨雄、潘巧云的传说……
《水浒传》中的人物,在现实中的蓟县真的存在过吗?
十字坡挖出过古炉灶
《水浒传》第27回母夜叉孟州道卖人肉武都头十字坡遇张青
武松杀了潘金莲为哥哥报仇后,到县衙自首,被发配到孟州。途经十字坡,到孙二娘与张青夫妇的客店吃饭,险遭孙二娘的毒手。
穿过小漫河村,一条乡间小路蜿蜒上升,孟辉老人在前面带路,小路的尽头出现一片空地,空地显然比村里的“海拔”高一点。
“这就是十字街,也称作十字坡,这是村里最高的地方。”孟爷爷如数家珍。
据传说,十字街由一条东西走向的街道与一条南北走向的黄土岗组成,呈“十”字形排布,是小漫河村地势最高的地方,俗称“十字坡”。坡前600米处有一棵四五人合抱的大槐树,枝叶可以遮住小漫河村北侧的整条街道,又称“大树十字坡”。
如今的村庄早已不是当年的样子,大槐树也不见了踪影,但巧合的是,40年前,在十字坡附近的黄土岗施工时,曾挖出了古代土制锅灶的遗迹。
当年40多岁的孟辉那时做小工,碰巧参与了施工,他亲眼见过那口锅灶,“就在那片地里,挖出来就给毁了,农村人不懂得保护。”孟爷爷清晰地记得挖出锅灶的地点,“就是土制的锅灶,熏得黑黑的,有三个灶眼。”见过挖出的古锅灶,也是孟爷爷最爱讲的经历。
五百户镇女孩起名忌“巧云”
潘巧云原是一屠夫之女、杨雄之妻。杨雄因公务繁忙,经常在衙门当值,疏冷了潘巧云。不想潘巧云水性杨花,耐不住寂寞,竟与和尚裴如海勾搭成奸。
后来其奸情被石秀发觉,潘巧云不但不思悔改,反而进谗言与杨雄,教杨雄赶走石秀。石秀不忍杨雄受蒙骗,乃暗中设计杀了裴如海,并与杨雄将潘巧云骗上翠屏山。杨雄得知真相,怒杀潘巧云。
翠屏山位于蓟县城东南,苍翠如屏,故得此名。《水浒传》成书刊刻后,许多水浒人物故事以俗曲的形式在民间广泛传播。其中有关蓟州翠屏山的俗曲,从数量上说仅次于“武松与潘金莲”。
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天津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金振东撰写《时迁外传》时,曾遍访翠屏山周围的村庄,竟意外发现山脚下的五百户镇有潘姓大族。
来到五百户镇,一位70多岁的潘姓老人告诉记者:“《水浒传》里的潘巧云据说就是我们村的,不过真实的潘巧云并不是个水性杨花的女子。”之所以施耐庵在《水浒传》里写出两个姓潘的坏女人:潘金莲、潘巧云,在五百户镇也有一个传说:“施耐庵曾在潘家客居,那时农民对文人不理解,认为他们都是‘游手好闲之辈’,也许由于受到了冷遇,施耐庵便把不满转嫁在书中的两个坏女人身上。”
据说,老一辈潘家后人曾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忌讳谈潘巧云、潘金莲,几代人中,也没有与这两人重名的。不过近些年,潘家人都看开了,这俩人的故事已成了茶余饭后的笑谈。
“记得我小学一年级去翠屏山顶上过队日时,校长说,当年杨雄杀妻就是在这山上。”65岁的宋大爷住在翠屏山脚下的五百户镇清池村,他依稀记得,校长领着学生来到翠屏山天齐庙庙址,看过一块刻有“潘巧云脚印”的石头。“真的很像两个脚印。”多年来,这块石头的传说在五百户镇几乎家喻户晓,但近年来村民再想上山去找,已经找不到了。
但翠屏山是杨雄杀妻的地点,当地传说这么说,《水浒传》也这么说,很多村民家里都有本《水浒传》。
霍家店收留时迁遭火烧
时迁练就一身好功夫,能攀高走壁,他盗墓做贼,江湖上人称“鼓上蚤”。杨雄、石秀杀了潘巧云、裴如海后,正商量着去投奔梁山,没想到撞上了时迁。时迁因为偷吃了祝家庄酒店的公鸡,被祝家庄人马捉去,并且惹出宋江三打祝家庄的一段故事来。
五百户镇霍家店村。
霍家店的村名就是根据时迁的故事得来的,孩子们问起村名的来历时,村里的老一辈都会这样告诉孩子们:
“我们村原来叫富辛庄,后来被称为火烧店,这跟时迁有关系。”71岁的王泽是村里的活字典,对历史颇有了解。外乡人打听村里的历史时,村长总会把王泽叫来。
王泽告诉记者,真实的时迁是个讲义气的大盗,不偷老百姓,多偷官家。因偷了皇帝的御玩金鸡,逃到蓟州避祸,住在一家叫“霍家店”的客店里。由于时迁专门劫富济贫,被劣绅告发。官府三番五次没有捉到时迁,便将店东和一些百姓拿到县衙治罪。时迁闻讯投案自首,救下店东和众百姓。官兵放火烧了客店,打这儿以后,富辛庄被称为“火烧店”,后来被传成“霍家店”,一直叫到今天。
据霍家店村的村史记载,霍家店村始于大辽时期,最开始没有村,只有一个店,掌柜的叫霍存根,后来逐渐有了两三户佃户,而时迁也确有原型。
“一把火烧了霍存根的店后,霍存根就跑到东北去了。”
但霍家店到底在哪里?多年来一直是个谜。直到上世纪50年代,村里挖水渠时,在村东头挖出一些老砖老瓦,村民便认为砖瓦的发现地就是原来的霍家店遗址。
如今的遗址上早已盖上民房,看不到霍家店的痕迹了,霍家店村也再找不到霍姓人,但霍存根是村子的“创始人”,是霍家店村民的共识。
清池村石秀怒杀李国舅
《水浒传》记载,石秀是金陵人氏,流落到北方,没有路费回家,只好打柴为生。在书里,有很多好汉与他的情况相似,但是他们很快就落草了,唯独石秀凭借一身的力气养活自己。他的外号“拼命三郎”就是因为喜好打抱不平,帮忙尽力,拼命一般。
石秀这一人物也确有原型,并因“为民除害”而在翠屏山脚下的村镇广为流传。
刘春主任介绍,金振东老先生曾经过考证后,写过著作,著作里讲述了翠屏山下的五百户镇清池村里“国舅坟”的故事,以前,村北有一座“国舅坟”,埋着干国舅李三千。他仗着自己是国丈的儿子,抢男霸女,残害百姓。石秀在蓟州城内卖肉时,李三千派人捣乱,赊账不还,还私通官府,想置石秀于死地。石秀一怒之下杀了李三千。入殓时李千三没有脑袋,家里特意让人铸了个铜头随尸身下葬。
“百姓称颂石秀,施耐庵就把他写进梁山义士。”91岁的王爷爷听父辈讲过石秀的故事,他也曾去找过国舅坟,但一直没有找到。但他和其他村民一样,相信李三千和石秀的存在。
新报记者劳韵霏实习生康梦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