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同城化”时代缘何有家难回?
如今,交通日益便捷、信息化日益深化,“提速”的社会让整个时代步入“村落化”、“同城化”。与之相对的却是,在中秋节回家守候在父母身边的“候鸟”却越来越少。这让人不禁要问:“同城化”的时代为何依旧有家难回?
为何中秋佳节不能回家陪伴父母?44.4%的被调查网友认为路程遥远、太耗精力。有网友感慨,尽管回家的路已经不断提速,但假期太短、出行人流量大,“幸福变成了折腾,父母都不愿意”。
在上海工作的温州女孩何家婧给“中国网事”记者计算了一下自己回家的成本:“乘高铁要4至5个小时,坐大巴要花费6个小时,根本没有休息的时间。而且一个来回至少要500元,时间短,成本高,不划算。”就职于一家外企的高瑞则认为,自己作为职场新人,需要以工作为主,“而且加班可以拿三倍工资,只能等国庆或者春节回家和父母团聚了”。
高瑞表示,自己会利用社交网络给同学和同事送上祝福,“不管是认识的不认识的,回应的不回应的,我都会送上自己真诚的祝福。”但他也认为,“这种网络祝福往往是来自单方面的表达,是一种漂流瓶式的祝福,一种无处安放的祝福。”
中秋佳节回不了家,职场人士感受最多的是“无奈”,也有不少人感到“思念”和“愧疚”,甚至有些人表示已经“习惯了不能回家过中秋的现状”。
上海市政协常委、上海市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副所长殷啸虎认为,网络寄祝福、传相思的方式,符合现代社会的特征,是一种比较现实可行的表达思念之情的方式,“起码在现实的阻隔面前,它能给游走天涯的人一种替代的情感寄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