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本报通讯员李广君王宇刘向辉
当空战打响,必定会有战机被击伤,如何让战伤飞机第一时间重返蓝天?在机场前沿,有这样一群军人,他们为抢修损伤战机常年奔波忙碌着。济空某部就担负着这种集速度和技术于一体而又鲜为人知的神圣使命。
比拼速度:一个“抢”字重千斤
去年初冬的一天,某沿海机场。航空兵某团正在组织飞行,战机频繁起降。突然,做某战术动作的两架战机在空中发生碰刮,平稳降落之后,急待抢修。训练场就是战场,抢修战机就是抢救战斗力;战伤抢修,一个“抢”字意义重大。空战中,对飞机进行战伤抢修,就是要让战伤飞机在最短时间内重返蓝天,保持航空兵部队的持续作战能力。该部接到损伤飞机抢修命令后,立即派出战伤抢修小分队,自带车辆和战伤抢修方舱,火速赶往第一现场。快速反应和战机高密度出动是现代空战的突出特征,并且航空装备技术含量越高,战争手段越先进,参战飞机的被击落与被击伤的比例就越大。据该部部队长郜银成介绍,战机的损伤比越来越大,意味着谁掌握了战伤抢修技术,谁就掌握了战斗力的“倍增器”。检测评估、方案设计、制作工具、实施抢修……该部战伤抢修分队到达某沿海机场后,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了对损伤战机的进气道唇口、全向雷达告警器制导波天线等损伤部位的抢修,使受伤战机再展雄风。飞机战伤抢修是损伤飞机的再设计、再制造,重点解决军用飞机战斗力再生、保持持续作战能力问题,也是保持航空兵部队持续作战能力最有效最经济的手段。事实上,平时对损伤战机的抢修要比战时的抢修工序复杂得多。该部总工程师宋勇介绍说,战伤抢修就是抓住战机,尽快让受伤战机具备完成某项军事行动的能力,而平时的抢修则要从根本上修复战机,使受损部位较其他部位具有等强度的性能去完成飞行训练。尽管抢修有平战之别,但对“抢”的时间要求则一成不变。为提高抢修能力,该部制定了以机动抢修为主的配套文书,编写了飞机战伤抢修方案,同时,通过理论考核、实践操作等多道关口,挑选技术过硬官兵充实到抢修小分队,并制作了4个车载抢修方舱,5部快速抢修小型化设备,提高了抢修出动速度。
不畏难度:什么部位都能修
为进一步探索战伤抢修技术经验,真实模拟飞机战伤情景,空军组织了一场实弹打击试验及歼、强击机战伤抢修演练,参演官兵都是由各部队挑选的骨干代表参加。上午8时整,一声巨大的导弹爆炸声响,按不同距离、不同方位模拟各种航姿摆放在导弹周围的飞机部件被弹片纷纷击伤。硝烟还未散尽,战时抢修演练拉开序幕。该部接到抢修命令后,战伤抢修领军人物、空军战伤抢修专家组成员之一的林宪源工程师便立即组织评估员、检验员等8名官兵迅速奔赴各自战位,快速对一架蒙皮受伤、起落架液压导管破裂、尾喷管炸裂等6处受伤的战机实施抢修。演练场上,训练有素的官兵,按战伤抢修预案,一边评估战机损伤程度,一边制定抢修方案,抢修工作紧张有序,忙而不乱……就在兄弟单位还在为传统方法无法实施紧急抢修而发愁时,该部官兵已露出了稳操胜券的微笑。林宪源和抢修分队官兵亮出了获胜绝招:创新采用复合材料、导管快速冷压接和高抗剪抽钉等新技术,快速完成了战伤飞机修复。由于该部采用的不少技术都是第一次在战伤抢修演练中使用,令考核组成员眼前一亮,顺利通过鉴定,并摘得桂冠。伤到什么部位都要能修,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难就难在战机受伤带有偶然性和无规律性,而且不同机种机型、同一种机型的不同部位,抢修的工序和工艺都不一样,要求官兵必须平时练就“伤哪儿修哪儿”的精湛技艺。一次演练成功,并没有让他们沉浸在喜悦中。他们不断把战伤抢修这个课目引向更深层次的研究。在投资800万元新建飞机战损伤抢修训练中心的基础上,他们积极组织业务训练,先后摸索总结了部队与工厂联合抢修、应急抢修、后方技术支援抢修等多种抢修模式,锻炼了一支过硬的队伍。
挑战强度:誓把战鹰扛上天
今年春上,齐鲁大地遭遇了近200年一遇的特大旱灾,人工增雨飞行任务义不容辞地落在了某航运团的肩上。就在执行增雨飞行的前夜,一架某型运输机在夜间训练着陆时突然遭遇鸟撞,左机翼前沿被撞出一个拳头大凹坑。增雨飞行任务已经下达,人工增雨气象条件成熟且十分难得。抢修命令传到该部,5名抢修小分队官兵立即赶往这架运输机所在机场。从上午9时许开始,抢修小分队官兵一直工作到第二天凌晨4点。夜间只有零下十几度,不少官兵都穿着两条棉裤,在寒冷空旷的停机坪上争分夺秒地抢修,连续工作19个小时,光修复部位的铆钉就打了上百个。该部政委丁继勇感慨地说,无论平时还是战时,战伤抢修都是高强度作业,几点几分完成抢修任务往往下的都是死命令,就是把人累趴下了,也要把战鹰扛上蓝天。为减缓抢修的劳动强度,他们将科技手段引入工作中,与有关院校联合研制了适用于我军各型战机的《智能化飞机战伤评估系统》。这个系统人机交互性好,输入损伤部位、损伤类型和损伤尺寸等信息后,系统自动评估,给出最佳评估方案,极大地提高了实战抢修效率。敢于吃苦才能创造非凡战绩。自2004年以来,该部紧贴未来战争特点和实战要求苦练抢修硬功,经常在无水、无电、无厂房的条件下,组织在不同环境、多变气象和不同作战背景下快速抢修演练50余次,同时,把日常应急抢修保障融入实战抢修中去,共完成飞机部件修理5000余件,抢修应急保障损伤飞机10余架,对上百架飞机进行特检,2005年取得空军战损伤抢修演练第一名的好成绩,圆满完成2008年抗震救灾等多次应急保障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