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天津北方网讯:孝道历来是中国传统之一,而养老一直被看做与尽孝道密不可分。今天是重阳节,如果说曾经的节日,老人们盼望的是子女的到来,那么如今的节日,老人们盼望的就是自主的快乐生活。记者采访多家养老机构发现,如今老年人对子女养老的依赖正在减少,很多入住养老院的老人都是“自己选的”。正如老人们所说:找到了自己的圈儿,天天都是重阳节。
【开心乐园】
爱馨瑞景园老年公寓71岁王本强爷爷:
吃自己种的菜,饭量都变大了
为了让老人入住后充满生活乐趣,没有“住医院”的心理压力,爱馨瑞景园老年公寓把菜地、果园等搬了进来,让老人自己动手,体会收获的快乐。
走进公寓的院子,王爷爷正和几位老人评论着几块菜地里哪样菜长得更好。记者看到,院子里有两亩菜地,分成几块,种了白菜、萝卜等。“夏天的时候菜园里还好看,西红柿、黄瓜、辣椒、茄子……样样都有,看着舒心,吃着也放心。”王爷爷说。
院长周静说:“之所以在院子里开辟这么大面积的菜地,就是为了让老人有个好心情。很多老人年轻时务过农,种花草、种瓜果,菜地给老人们添了很多乐趣。老人们还向院里建议种菜品种,院里就会准备种子,行动方便的老人会自己动手劳作,行动不便的老人会让工作人员推着轮椅在地边上指挥,都很开心。”
“现在吃着自己种的菜,我比以前饭量大了。”王爷爷说,“平时孩子们忙,但还总来看我,这大过节的就让他们小两口歇歇吧!有事打电话也方便,没必要天天往这跑,现在菜地正丰收,天天热闹极了,孩子们要来了还耽误我的活儿呢。”
望园老人院70岁刘玉茹奶奶:
过节了,让儿女们放心歇一歇
位于水上村的望园老人院,是一个坐落在老居民区的养老机构,周边居民老年人比例较高。这几天,刘奶奶都是在老人院里度过的。刘奶奶身体不太好,行动不方便,身边得有人照顾,老人的女儿从来不敢在假期出门旅游。这么多年了,刘奶奶特别希望孩子能有时间放松一下。上半年社区里的养老院建成了,还开设了日间照料服务,国庆长假,刘奶奶在院里临时“托管”,女儿终于可以放心出远门了。
老人说,这几天每天有专人照料,洗衣、洗澡、修脚都安排很到位,还可以和老伙伴们说话,一日三餐更是到点就送到房间里,老人几乎每天都和女儿通电话,告诉女儿多玩几天。重阳节到了,托老服务随之增多,棋牌室、练歌房、聊天室、康复中心都有老人在活动。“平时,在这里享受日间照料的老人有40多位,过节这几天,增加到70多人。”张院长表示。
中午开饭了,四喜丸子、茄子豆腐都很可口,还有用蔬菜汁做成的各种颜色的花卷。“这里的一切都让我觉得吃得好,玩得开心,关键是有同龄的伴儿,所以觉得比家里舒服。老人还可以不在院里居住,晚上洗了澡回自己家,也挺方便。过节了,就让儿女们放心歇一歇吧!”刘奶奶说。
【三大变化】
变化1
住养老院多是解“腻味”
市养老机构协会有关负责人表示,随着第一代独生子女成家立业,小两口要赡养四位老人,传统养老方式已经不再适应新的家庭结构。而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父辈一般都接受过不同程度的教育,具有一定的自养能力,使得老年人对子女养老的依赖性正在减少,很多老人入住养老院都是自己的选择。
杜志国爷爷68岁了,儿子是公务员。儿子时常打电话,嘱咐杜爷爷少出门。“其实我待在家里挺闷的,所以我选择进养老院,现在养老院活动多,我每天都有事儿干,儿子也踏实了,周末过来看看我,问题都解决了。”杜爷爷说。
变化2
养老院“四高”老人多了
目前本市各养老机构入住的老人80%都有儿女。有关负责人表示,现在进养老机构的人员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要求高、素质高、文化高、收入高的“四高”人群多了起来。越来越多的老人退休后都不愿“打扰”子女们的生活,更愿意找一个同龄群体,让自己的老年生活丰富起来。
为了让父母晚年生活快乐,40岁的苏伟买了一套135平方米的新房,把老人接过来一起生活。谁知老两口待在家里闷闷不乐,只能看电视消磨时间。两位老人后来进了养老院,如今每天各得其乐。父亲打打牌、拉拉二胡,母亲则聊聊天、唱唱评戏,参加各种娱乐活动,其乐无穷。
变化3
聊天聚会有自己“地盘”
据了解,目前早已住满的天津市养老院,仍有1000多位老人预约等待入住。而一些规模较大的民营养老院以及不同特色的养老院入住率也都超过2/3,老人们住在这里图的不再只是养老,而是寻找自己的同龄圈,有个聊天聚会的地儿。
丧偶的杨来华奶奶今年61岁,退休后主动选择住进养老院,如今人变得“活泼”很多。一有活动她就参加,甚至上台演出,成了出场最多的“老明星”。杨奶奶说,自己还介绍了好几位朋友来养老院养老,大伙凑在一起,每天别提多热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