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9月15日—22日,我随天津广电集团“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暨“百名记者在基层”赴陕西宁强、略阳采访小分队进行采访报道,行程4000多公里,零距离地感受到从陕西宁强、略阳地震灾区三年来的发展变化,真切地感受到了基层真实的人和事,进一步明确了“为了谁”、“依靠谁”和“我是谁”的问题,进一步促使自身转变作风、改变文风,使“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成为了今后自身职业的自觉行动和追求。
走进基层的道路并不平坦
基层一线是新闻工作的源头活水,蕴藏着最鲜活、最丰富的新闻资源。接地气才能有底气、长灵气,深入实践才能富有生活气息,扎根群众才能产生真情实感,新闻报道才会有现场的温度、才会有清新朴实的文风、才会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走进基层的道路似乎并不平坦,“塌方”成为了我们这次采访报道活动中一个重要的关键词。
9月15日,小分队抵达西安之后,沿着西汉高速前往陕西略阳县,然而,虽说是高速公路,这一路上来来往往需要经历136个隧道,有的隧道长约十几公路。从西汉高速下来,进入到了汉中地界,此时夜幕已经降临,道路则更加崎岖,一个又一个的弯路让你的身体和头脑都在承受着很大的压力,虽然两辆汽车都开着大灯,但周围山路黑压压的一片也只能让你看到前方不远的道路,没有路牌,没有灯光,没有人家,有的只是两侧险峻的悬崖,有的只是千回百转的山路。突然,已经在加速赶路的汽车减慢了速度,就在我们距离略阳县城还有十几公里的道路上,山体岩石发生崩塌,几块上百公斤的巨石横陈公路,碎石互相堆积,很多辆运送货物的车辆已经双向停在了路的两旁,而在前面的道路空间又并不允许我们的汽车通行。在这种情况下,小分队成员冒着危险齐心协力共同搬运翻转道路上的岩石,才将道路上清理完毕,车辆得以通过。这样的一个片段,是在小分队成员当中记忆最为深刻的,然而,在我们此行的整个过程中,无论是来往于宁强、略阳的道路,还是前往两所山村小学的土路上,都会遇到类似的情况,小的山体滑坡二十多处,大的塌方有十处左右,严重的情况还要等待着铲车施工后才能通过,而由于在那一段时间,陕西等地连降大雨,也都出现了塌方等情况,甚至在小分队成员返回天津途中,因为,遇到塌方而火车晚点十个小时,使原本应该19个小时可以到达天津的我们,足足坐了二十八个小时的火车才到达天津。
走进基层的道路并不平坦,除了面对“塌方”的危险,去往五龙洞镇采访特色产业发展中的跋山涉水,去往三江源采访的艰辛与危险,都给小分队成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感受,也让大家对于基层有了更加直观和深入的理解。
转变作风、改进文风还需蹲下去、听进去、聊起来
带着感情走进基层,在基层的采访报道当中转变作风改进文风。可以说,“走”是途径、是载体,“转”和“改”是目的、是重点,只有在“走”的过程中实现了“转”和“改”,这项活动才能达到预期目标。
那么,下面一个问题就是:走进基层又如何转变作风和改进文风呢?这其实也是我在出发前一直在思考的问题,而我也在明确着转变作风改进文风的最终目的,那就是在基层的采访能够真正地与采访者实现心与心的交流和沟通,以更加平和亲切地角度展开采访,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抓到“活鱼”,才能制作出真实、朴实、能够打动人的作品。在本次采访报道活动中,本人制作了三篇报道《一个山村教师三十五年的坚守》《一个贫困女生的高职梦》《一个宁强青年的创业之路》,总结这三篇报道的采写的经验就是蹲下去、听进去、聊起来。
在采访略阳县金池苑小学山村教师陈彩玉的时候,其实,她这个人表达能力可以,但很多话语却比较朴实,朴实得让你急切地想知道如何才能挖掘到更多的细节和故事,因为只有细节和故事才是最终打动人的关键。在这次采访报道活动中,有一项工作就是要到学生家里同吃同住,恰巧陈彩玉老师跟随者我们一行三人来到了学生李婉茹家里,在从小学校门到学生家里仅仅几十米的道路上,我们就感觉到整个村里人对于陈老师的熟识和尊重,来到学生家里一聊才知道,原来这个学生的母亲也是陈彩玉老师的学生,而更加让人感慨地是,在其他小分队成员入户之后也了解到,陈彩玉老师在这个村里不仅仅是一代人的老师,有的已经成为了两代、三代,甚至一家四代人的老师,一个山村教师三十五年坚守在一所小学的教育岗位上,不仅仅是给这个学校带来的变化,实际上她的努力已经遍布在了整个山村。在通过这些基础的采访、感触和了解之后,也为我们之后对于陈彩玉老师的深入交流奠定了基础。三十五年坚守在山村教师岗位上,她的家庭如何处理?从1976年到1996年当了二十年没有编制的代课教师,她是怎么坚持下来的?在别人都动摇的情况下,她凭什么坚持了下来?山村、城镇、家庭、工作、地震、重建,一系列的矛盾和细节都由此展开,作风改了文风自然也随之改变,蹲下去去了解她的经历,蹲下去去倾听她的感悟,蹲下去传播她的精神。
在宁强县循环经济园区的采访中,其实,最初的目标是采访这个园区在地震之后发展壮大的新闻,但是,这样的新闻报道如何简单地报道一些数字和厂房建设工厂生产的现场结合,也是中规中矩的报道。但是,这样的报道如何体现了文风的改变?如何实现作风的转变呢?在出发采访这次报道中,这也成为本人一直思考的问题。然而,在这次采访当中,遇到了赵涛,一位19岁创业,25岁成立食品厂,地震中企业遭遇重创,如今在国家政策和园区支持下深度开发高附加值核桃油和核桃露的宁强青年企业家。通过报道这样一位典型人物发展的历程,集中反映地震之后宁强地区经济发展变化的大背景,细节、故事、节奏、宏观,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再加上多个现场典型音响的衬托,努力实现采访报道的转变。实际上,采访赵涛也是源于能够与他更多的交流和沟通,在压缩木耳的生产厂房当中,了解到了这家企业从地震中遭遇重创后的逐步恢复,在行走于厂房之间的闲聊当中,你会了解到他原先也是外出广东打工,但最终还是回到了家乡创业,他善于市场调查了解最新的产品信息,他创新发展模式,带动了乡亲一起致富。33岁的年轻,14年白手起家到如今成为了宁强特色农业的龙头企业,这恰恰成为了宁强灾后重建和科学发展的一个缩影。
走进基层无论道路如何艰辛,都需要深入下去;转变作风改进文风,都需要以一个平等的视角蹲下去,以一个倾听者的角度听进去,以一个朋友的角度聊起来,以一个采访者的职业精神问下去,以一个创新者的方式创作制作报道,只有这样采访抓到活鱼,打动受众。
“走、转、改”背后的思考与启示
1、在基层中学习朴实与真实、执着与坚持。
在这次采访报道活动中,尤其是在宁强和略阳山村的采访中,农户、学生、家长、老师,他们的朴实、真实和真诚一次次地打动着我们,实际上,也在教育着我们。
在学校里,你会听到那朗朗读书声,在校园里,你会听到学生们课间嬉戏唱歌的声音,在家里,他们快乐轻松但也非常懂事,当父母希望他们能够到城市上学的时候,他们则不希望给父母带来过多的负担。
在略阳县职教中心,电子电工系的学生钟小英成绩优异本可以考上高中的钟小英,因为考虑家里的贫困情况,最终还是选择到职业学校学习。在略阳县金池苑小学,山村教师陈彩玉三十五年如一日,常年和丈夫两地分居,在地震时刻,面对着丈夫生病、女儿借钱这样的困难,仍然坚守在教育一线,奔波在学校重建的努力下,他们执着、坚持,但又朴实而真实,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新闻工作者学习的。
2、对口捐建模式的长效化和制度化。
在宁强和略阳的采访过程中,一提到“天津”很容易得到认同和尊重。从略阳天津高级中学、职教中心、中医院、敬老院的修葺一新,从入户同吃同住,主人孩子对于我们的热情招待,从当地工作人员为我们介绍援建工作组的感人故事,从他们言行当中很容易提到的天津理念和精神,“白加黑、五加二”这样在天津流行的似乎,在略阳和宁强也同样盛行,三年时间,“天津”似乎在这样一个地区拥有了太多的印迹。
但是,当三年援建基本告一段落,“对口援建”这一具有中国行政特色的发展模式,还能否继续发挥作用?当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到现阶段,东西部区域之间的差距仍然比较明显,那么,先富起来的东部地区如何带动西部地区的发展壮大,抗震救灾过程中“对口援建”模式能否在未来的发展当中继续发挥作用,如何将这样一种特殊时期的捐助模式在解决中国区域经济发展部平衡问题上发挥更大作用,也是值得有关决策部门进一步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