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各乡镇督学机构(中心校)、局直各学校:
郏县2011年度师资培训工作总的指导思想和要求是:深入学习贯彻教育部、省、市、县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围绕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主题,按照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的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拓宽思路,创新机制,扎实工作,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全面开展教师培训工作,提高我县广大教师的基本素质,为我县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基本工作思路和要点是:
一、大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深入贯彻落实《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1.开展师德主题教育活动。通过遴选主题、树立典型、组织师德师风征文、演讲比赛和师德报告会等多种形式,对广大教师开展师德师风教育,弘扬新时期人民教师的高尚师德,展示新时期人民教师的精神风貌。教师要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立,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2.要加强教师师德考核,建立健全师德考评和奖惩制度,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绩效考核、职务聘任、评优奖励和教师资格注册的首要依据。3.加强师德宣传和开展师德师风先进校创建活动。通过大力宣传模范教师先进事迹和中小学校师德师风建设先进校创建活动经验,在全县进一步形成弘扬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全面提高教师师德素养。
二、继续组织实施“中小学教师国培计划”,启动实施河南省中小学教师“省培计划”。加大农村中小学培训工作力度,发挥“国培计划”示范引领作用,“雪中送炭”和促进改革作用,在实施过程中要进一步加强管理和评估机制,创新培训模式,确保培训质量。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精神,实施好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工作。结合我县已实施的“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中小学名师培育工程”、“班主任培训计划”、“体音美培训计划”、“幼儿园骨干教师培训计划”、“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等工作,按照“统筹规划、改革创新、按需培训、务求实效”的原则,创新培训模式,改革培训方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全体中小学教师进行分类、分层、分岗培训,引导和鼓励各学校完善教师培训体系,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全面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专业水平。开展2011年“国培计划”和启动“省培计划”,具体实施按上级安排进行。
三、继续组织实施“农村学校特岗计划”。一是进一步完善招聘方案。编制需求计划,抓好计划的实施工作。同时,坚持“公正、公开、公平,竞争、择优”的原则,通过组织动员、网上报名、资格审查、笔试、面试、体检、岗前培训等环节,继续公开招聘一批特岗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加强我市农村教育工作。二是对特岗教师在生活上照顾,工作上指导,思想上关心,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使特岗教师真正能够“去得了、留得住、干得好”。三是加强特岗教师的管理和教育。制定和完善特岗教师管理具体办法,对特岗教师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严格考核,引导特岗教师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广大特岗教师要严格要求,严于律己,把远大理想与社会现实结合起来,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脚踏实地,扎实工作,为农村教育事业改革发展做出贡献。
四、组织参加“三项活动”。1.第五届农村中青年教师技能大赛。2.第三届县级培训机构优质课大赛。3.市教育局组织开展的“千名骨干教师跟班轮训活动”和启动建设名师引领工程,组建以特级教师、名师、骨干教师为主的名优教师团队开展送教下乡活动。
五、开展我县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为建设一支高素质中小学教师(含幼儿教师,下同)队伍,全面提高广大教师的素质水平,根据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教师〔2011〕1号,教育厅《河南省2009-2013年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实施意见》,市教育局《平顶山市2009-2013年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实施方案》,结合我县教师队伍实际,经研究,决定启动我县新一轮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
结合我县实际,第四周期继续教育分四年完成,每位教师需完成不少于360学时的培训。根据教育部公布的2011年工作要点,“试行5年一周期的教师资格定期登记制度”,“把定期登记与教师培训结合起来”,将教师完成培训学分(学时)和培训考核情况作为教师资格再注册(每五年注册一次)、教师考核和职务聘任的必备条件和重要依据。
高中教师培训有省厅负责,全部采用远程培训;初中教师有市教育局负责,平顶山教育学院承担,送教到县,在郏县教师进修学校设点集中培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县教体局负责,县教师进修学校承担,送教下乡。不符合设点条件的乡镇和学校教师统一在县进修学校培训。
六、进修学校开展教育干部培训和特殊教师培训。开展小学校长岗位培训和提高培训。新任教师岗前培训和特岗教师培训,开展体、音、美、劳技、英语和心理健康教师培训。
七、配合市局认真抓好重点工作。1.普通高中新课程培训工作。2.中小学教师学历学位层次提高工作。3.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中级)。4.继续推进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建设工作。5.中小学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6.继续推进教师发展学校试点工作。7.完善学前教育师资培养培训体系。8.中小学班主任培训工作。
八、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出台的各项新的教师培训工作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