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司葆华
说起来还是在学校里面教毕业班语文的时候,每天都被那些心灵鸡汤一类的文字搞得抓狂。那时候,教学跟着考试走,语文试卷两大块,阅读和作文。而占半壁江山的阅读又以心灵鸡汤文体作为主打。平时学生练习材料当然也是这类文章批量集结了。课堂上讲授的,课下面准备的,都是如此这般一码色的文字,课上课下都很难叫你眼不见为净。问题是自己心里起腻也就罢了,还得有板有眼地给弟子们进行头头是道的分析,体会文章的遣词用字之妙,情调意境之美,当然更少不了对那些千篇一律的所谓人生启悟进行萃取提纯。我当时的感觉就好像一个人明明觉得某种食物难以下咽,还非得要装作甘之如饴。糟心的还有,在阅读以后,还教学生如何照着那些文章依葫芦画瓢。因为一纸风行的“鸡汤体”影响所及,自然叫那些判卷老师们也不能免俗,作文得高分的往往也是对这类文章模仿得形神兼备的。学生们阅读主食是那些辅导材料,课余用来进补的则是集这类文章之大成的“心灵故事200例”“智慧背囊”之类。整天在这些文字里呼吸吐纳,我终于失去了对语文教学的忍耐力,因为我彻底失去了对这类文字的免疫力,耳听眼观所带来的不适,已不仅仅局限于心理,感觉总像仰脖闷了一口山西老醋,心里泛酸不止。
按说“鸡汤体”给读者做做心灵按摩或精神挠痒,作家愿意写,读者愿意读,这两厢情愿的,本来由不得哪个说三道四。只是这类文字过于疯长无度。而对学生来说,由于阅读的营养结构太过单一,某种程度上会限制他们的精神发育。大多的心灵鸡汤打情感牌,走哲理线。那软乎乎麻酥酥的小故事,加上几句酸溜溜文绉绉的心灵告白和人生启悟,程式化到千人一面。千人一面的还有文章题目,比如“花开的声音”啊“有一种爱叫……”啊,如此等等。不少文章故事作假,情感造作,语言煽情。记得有一篇大概叫做羚羊下跪的文章,因为内容的离谱,至今都过目难忘———一群羚羊在枪声中惊恐逃奔,其中一只怀孕的母羊,在同伴纷纷应声倒地之后,知道自己在劫难逃。母羊眼里充满凄楚和绝望。情急之下,它突然给一脸杀机的猎人扑通跪倒。泪眼婆娑地望望猎人,再望望自己隆起的腹部。结果猎人居然顽石点头,放了羚羊一条生路。文章为表达来自母爱那匪夷所思的力量,却无视甚至糟践读者起码的智商,为文造情,为情胡编,此一例矣。
励志文章在报刊上也同样满坑满谷,和“鸡汤体”分肥。同时也在语文阅读材料中和“鸡汤体”平分秋色。其实励志文和“鸡汤体”并无多大分野,至少在套路上应该说是一母同胞,实在是相似乃尔。大多是一则或多则取材外国而又无据可查的故事,不外是如何从生活泥沼走向人生坦途,最后化蛹为蝶。这是底料,另外再加上几句议论点题的味精,一道类似于心灵鸡汤的速食快餐便新鲜出炉。有一篇讲述求职成功的文章我看过不下三个版本。说是一个年轻人,既不是出身名校,也没有显赫背景,而在强手如云的招聘竞争中竟然意外胜出。一直面无表情的考官友好地拍拍小伙子肩膀:“你被录取了,明天就来公司上班吧”。原因就在于小伙子拾起来地上大家都视而不见的纸屑,或者摆放好门边一只歪斜许久的纸篓。这个注重细节小处制胜的励志故事,成了后来大量克隆复制的母本。到底有多少作者在乐此不疲地重复着这则昨天的老套故事,我不知道。有一天我居然发现,这个名单可以拉得好长的作者队伍里,有还算不错的情感专栏作家罗西。他在一篇既是鸡汤又兼励志的文章里,不知在第N次又老调重弹,旧曲新翻。从此我便不读罗西,包括他那些还算可口的情感小品。
司葆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