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新华网兰州11月22日电(记者赵琬微、罗沙)“5·12”汶川特大地震3年后,受灾地区风貌焕然一新。如今,人们对地震的认识又是怎样的,是心生余悸,还是习以为常?记者来到位于甘肃省南部的陇南市,在一所中学的校园里寻找答案。
甘肃省陇南市东邻陕西,南接四川,在“5·12”汶川特大地震中全市9个县全部受灾,其中烈度达到8度的地区占70%,全市各类学校中90%的校舍遭到损坏。经过3年的灾后重建,如今的陇南市区房屋林立、车水马龙,完全看不出曾经是地震重灾区。
武都区城关中学是在原址重建的一所新校园,现有2600多名学生。在蓝天的映衬下,一排白色教学楼与青绿的后山形成对比,正在上体育课的学生们奔跑在塑胶操场上。在操场旁边的橱窗里,记者第一次看到了有关汶川地震的文字。这是一个100多米长的科普知识长廊,上面用漫画的方式介绍有关地震的科普知识,并列出了该地区从公元前186年以来曾发生的历次地震的时间、地点和震级。
“震时火灾易发生,伏在地上要镇静,沾湿毛巾口鼻捂,弯腰匍匐逆风行。”今年上初三的焦钲玹告诉记者,从她2009年入校开始,学校每周都有一节地震科普课,让她学会了灾后逃生的不少知识,每个学期都有疏散演习。
“学校地震的广播后,我们就往桌子底下躲一下,等地震稍微平息以后,按照老师的指挥,从最高层五楼的同学开始依次撤离。”她回忆起演习的经过说,一开始觉得挺新鲜,跑的时候还怕走错方向被老师批评,如今已经习以为常。
记者看到,如今学校在空旷地设有专门的抗震避险场所,每周一节的地震科普课在专门的多媒体教室上,不仅讲授地震有关知识,还包括火灾、泥石流等其他突发灾害的逃生知识。在校园图书馆,开辟了“地震科普角”,藏有《你应该了解的地震知识》等读物。
校长王海平说:“我也是后来才了解到,学校所处的地方地质构造复杂,历史上曾发生过2次8级以上的大地震和多次破坏性强震。但在汶川地震发生前,我们从来没有在课堂上讲过地震知识。”
“所幸的是,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时,正好刚开大门,大部分学生在校门附近或者操场上,校舍虽然震裂严重,但没有发生坍塌,也没有造成人员伤亡。”王海平说,在灾后重建过程中,政府非常重视学校的工程质量。城关中学获得了充足的资金,对90%的校舍进行了重建,如今的新校园可抗8级以上地震。
回忆起地震的情形,今年上初二的小玲还心有余悸。“当时我还在上小学,突然一下房子都裂开了,真的很害怕,腿脚都不会动了。现在学校安排了疏散演习课,老师经常反复说时刻要记住疏散线路,按要求有序下楼,不要到时候慌了手脚。我想,如果真的再发生地震,我应该不会走不动路了。”
“如今地震已经过去3年多了,当时在校的学生都已经毕业离校了,但这个教训我们不能忘记。要通过日常教学培养孩子们的防震意识,即便是以后再出现地震灾情,也不能有任何闪失。”王校长说。
陇南市地震局局长李保安说,学校是抗震设防中的重中之重,不仅校舍工程的质量要高于当地的设防标准,每一个孩子也应该得到应有的教育,让他们在灾难面前学会保护自己。目前陇南市共有24所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每所学校的特色不同,但都把防震减灾教育纳入到了日常教学当中,力求通过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