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在南开区体育中心街彩虹花园一带,10余年来,人们每每说起社区文明,都争推耄耋老翁周昌圭和他的母亲。他们母子“接力”捐资助学,捐款数额已达10余万元,而在献出爱心的同时,两代人都极力呵护受助人的人格和尊严,令人感动。
笔者日前走访了现年88岁的周昌圭,他是市科委的离休干部,身体硬朗、精神矍铄。尽管母亲“走”了7年,但他在向笔者谈及102岁去世的慈母时,崇敬之情还是溢于言表,并称母亲是自己最好的人生导师,母亲的美好人性深深影响着他。
周昌圭和母亲都热衷社会公益,对于贫困家庭的学生,更是乐善好施。周母在世时,几乎把所有的积蓄都用于资助贫困学生,就连政府给予百岁老人的补助款也捐了出去。2004年,周母去世前将捐资助学的事托付给了儿子周昌圭。周昌圭做出承诺,接过爱心接力棒。“让贫困孩子完成学业”,这是母子俩的共同誓言。
7年多来,周昌圭不仅继续母亲未竟的善事,更继承了母亲那种呵护受助人人格和尊严的美德。笔者在采访众多受助者时,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得到他们的资助,不仅有经济上的满足,更有精神上的充实与愉悦。”正在读高中的刘鑫,母亲下岗,父亲患有尿毒症,家庭生活十分困难。一些人半开玩笑地对刘鑫说,你的名字倍儿有“含金量”,可你们家却穷得叮当响。这让刘鑫自尊心很受伤,不仅想改名,还关闭了心门。周昌圭得知后,热心承担了刘鑫的学习费用,还开导他说:“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放弃克服贫穷的努力。名字不过是个符号,如果赋予其意义,大多是表达一种美好的追求。现在缺钱,立志将来挣大钱。”读高职的刘美与刘鑫的情况相似,母亲下岗,父亲精神残疾,“徒有”个好名字。周昌圭同样的捐助与开导,就像一锅“心灵鸡汤”,令两位小刘几乎换了个人。
张亮性格耿直,虽家庭贫困却反感他人施舍。周昌圭一次次把他领到家里,像祖父那样照顾他,并对他说:“我像你这般大时,没有你们这样好的学习机会,现在想弥补不可能了,拜托你替爷爷完成夙愿好吗?”一席温馨又合乎情理的话语,扫除了张亮心理上的阴霾,让他接受了资助。受到资助的数十位贫困学生,都把周昌圭当成慈祥慷慨善解人意的好爷爷,不仅学习成绩大为提高,而且深受周爷爷爱心的感染。(姬培栋)(奖刘女士信息费8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