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昨天,央视纪录频道推出的首部高清纪录片《南海Ⅰ号》首映式在京举行。这部由中央电视台和国家文物局联手打造的三集纪录片将在12月2日在纪录频道首播。
全景式展现“南海Ⅰ号”
中央电视台记录频道总监、该剧总导演刘文说:“‘南海Ⅰ号’作为一艘沉没于中国南海的南宋商船,承载着巨大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2007年很多观众通过电视直播看到中国成功打捞了这条沉船,但是大家对这一切背后的很多百转千回的故事并不知晓。纪录片《南海Ⅰ号》项目在2010年由国家文物局和中央电视台联合立项,2011年3月20日开始摄制,前后历时一年多,共计拍摄高清影像素材7500分钟,使用‘南海Ⅰ号’历史影像资料240分钟,采访了几乎全部的当事人与专家,寻找到遍及海内外各大机构收藏的相关文献和遗存,最终得以向大家呈现。此次拍摄《南海Ⅰ号》,是对‘南海Ⅰ号’沉船的发现、研究、打捞历程的一次全景式展现,是对中国文物保护与研究工作的一次生动展示,是对水下考古类纪录片创作的一次重要探索与尝试。”
在新技术上大胆创新
据介绍,《南海Ⅰ号》的拍摄,成功实现了在新技术上的大胆尝试和创新。刘文表示:“这部纪录片第一次用科学实证和多维影像展示了对‘南海Ⅰ号’沉船整体打捞、大量文物出海,沉船探查还原的全过程。大量运用水下摄影、多维影像、动画复原等技术手段,借助高清电视技术的特殊表现功能,用令人震撼的视听效果再现了‘海上丝绸之路’宏大的历史场景;同时,第一次运用水下摄影再现的方式,还原了20年前考古队员们发现和探索‘南海Ⅰ号’的真实过程,将一个立体的、真实的、完整的‘南海Ⅰ号’鲜活地展现在观众面前。摄制组力求用最新的视听手段,让纪录片传达出更全面、更丰富的信息,让《南海Ⅰ号》达到最佳视觉影像效果,让珍贵的影像具有长期保存和利用价值。”
成功实现叙事方式的突破
同时,作为一部大型纪录片,《南海Ⅰ号》在叙事和表现内容上也有所突破和创新。“《南海Ⅰ号》成功实现了叙事方式的转变与突破。全片以‘真实的事例、生动的细节、动人的情感’为创作原则,创新考古题材纪录片创作手法,从细节、故事和人物入手,运用‘发现的视角’和‘叙述的表达’来层层推进,引人入胜的故事化叙述和全新视角的影像,将激发观众对中华文明与历史现实的深层次理解与思考。此外,该片也成功实现了一次对中华文化魅力的完美展示。在国家文物局的大力支持下,摄制组获准拍摄到‘南海Ⅰ号’大量出海文物,将许多珍贵文物原件完整、精致、近距离地展现在镜头面前,让每一个观众深切地感受到中华文化的生命力与震撼力。”
在《南海Ⅰ号》中,作者用大量篇幅对中国航海史进行梳理,对此,刘文解释说:“早在先秦时期,中国人就已经出海远洋,到了宋元时期,中国人引领了世界上第一次大航海时代。通过800年前的一艘宋代古沉船,纪录片让观众充分感受到‘南海Ⅰ号’的背后,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波澜壮阔的历史背景,是中华民族跟海洋之间亘古未变的情怀,这份情怀正是本片最终要展现的主题,也是《南海Ⅰ号》区别于以往考古纪录片的一个重要特质。”
作为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出品的第一部原创纪录片,《南海Ⅰ号》集结了央视纪录片创作的精锐力量,所有人员均参与过大型电视纪录片《再说长江》《故宫》《大国崛起》《颐和园》《香港十年》的创作。该片的中、英文版将会登陆央视纪录频道国内版、国际版以及央视的其他相关频道,在海内外播出。
本报记者张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