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天津北方网讯:不久前,读者反映的电话销售骗局,近期又改头换面卷土重来,并冒充知名购物网站引诱消费者上当。记者层层追踪,用户网购信息被泄露成为该类骗局的源头。
老骗局改头换面
几个月前,曾有消费者拨打本报热线电话反映有陌生号码来电,其打着电视购物公司回馈用户的旗号要送礼品给消费者,但要消费者自己承担300元左右的邮费。近日,消费者高女士也接到了同样的电话,这次来电号码是一个以010开头的北京座机号码,对方称自己是好乐买(购物网站)为回馈会员赠送化妆品和电话充值卡。高女士告诉记者,自己的确在该网站购买过商品,而且电话另一方准确说出她购物时所留下的送货地址、收货人姓名、联系电话等多项详细信息,这也减轻了她的怀疑。但是,听上去如此真实的中奖电话,最后还是露出了马脚,对方一再强调要高女士支付邮费和其它费用,总额达298元,高女士对这莫名其妙的收费方式产生了怀疑并因此拒绝接受。
识破骗局并不难
记者专门拨通了好乐买的官方客服电话,对方明确表示并没有举办过这样的活动。对于高达几百元的快递费和所谓的费用,快递公司的相关负责人也坦言,一般重量和大小的快件从北京到天津的快递费用大都在十几元左右。不过,快递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其实想要识别个别商家的骗局也很简单,代收货款的快递单与普通快递单不同,会标明是代收货款的快件,同时还会标明具体的代收金额和收款方。
信息安全要保护
虽然上述消费者因为警惕性较高没有落入中奖陷阱,但其中一些细节过程却让人不寒而栗。从消费者反映的问题来看,电话骗局的另一端都是先以消费者在知名网站的购物记录来作为开场白,借此取得消费者的信任,然后再将产品寄给消费者。值得注意的是,从购买物品、配送地址、联系人姓名、电话甚至包括最终收货人,对方获得信息之准确、全面,让人不由得也怀疑起这些信息源的出处。对于信息的外流,记者以消费者身份向相关网站反映,但网站的客服人员并未给出正面解释。一些电子商务的业内人士对此问题也找各种理由避而不谈。
个人信息和交易记录的外泄已经开始影响消费者的日常生活,甚至可能给消费者个人财产安全造成隐患。不少喜欢网购的消费者表示,希望相关部门能够重视这些问题,保护消费者的利益和信息安全。记者刘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