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乔新生教授
自从甘肃发生校车特大事故以来,全国都在讨论校车问题。一些评论者认为政府应该加大投入,还有一些人主张加强校车的经营安全管理。日前传来消息,国务院已责成相关部门迅速制订校车安全条例。对此,我以为至少应理清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校车是一个公共产品,还是一个市场配置的商品?如果属于公共产品,那么就应该由政府提供。如果政府缺乏必要的财政支付能力,即使制定十分严格的安全标准,也于事无补;反过来,如果校车通过市场来配置,那么在供需矛盾突出的情况下,自然会给一些经营者提供商机。据新闻报道,最近一些汽车的生产经营企业闻风而动,试图在校车产业分一杯羹。
第二,之所以需要校车是因为教学网点的布局所决定。如果一个学校的学生分布在不同社区,那么,购买了校车是否能令全部学生上学方便?所以,是增加学校的教学网点,还是购买足够多的校车,这不仅关乎如何平衡资源配置,同时也关系到我国义务教育法的规定如何落实。
第三,假设政府在每个社区配置了教学网点,可是如果每个学校的教学质量不一样,一些学生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在教学质量较好的学校就读,那么政府是否应该解决他们的交通问题呢?当前我国教育领域存在的,除了教学网点和校车的问题,还包括教育质量参差不齐。
换个角度来思考,如果政府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教育领域,特别是中小学教育领域,允许民间投资者兴办中小学校及幼儿园,那么,政府是否应该解决这些教育机构所面临的交通问题呢?发生在甘肃的校车事故,突出反映了我国教育资源配置中的深层次矛盾。
从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看,如果一个社区的居民纳税比较多,那么这一社区公共设施包括校车质量就比较高。政府在统一校车标准的情况下,会优先考虑不同社区教育资源的配置情况。通俗地说,即设置一个最低界限。而在我国,政府虽然制定了校车的安全标准,但是绝大多数地方根本无法达到这个标准。此外在一些教育发达国家,如果学生的家长可以为孩子选择好学校,那么就必须承担更多的税负,这是一个权利义务对等的问题。如果连这个问题都无法理顺,讨论教育资源配置问题就丢失了前提。
我对校车的前景仍有担忧。一方面是因为我国教育资源配置失衡的现象非常普遍,另一方面是因为我国的道路交通设施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多。现在许多地方之所以采用变通的办法,由学生家长雇用私家车作为校车,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们无法等待政府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我曾经说过,古代孟母三迁,今天为了让孩子上好学,家长们只能随时牺牲自己的事业和生活。这绝不是调侃之言,而是无奈之下的肺腑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