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贾冰吾


贾冰吾(左)与孙其峰



本报记者杜琳
天津籍书画家贾冰吾是孙其峰的入室弟子,他创作的《大山里的希望》等作品多次入选全国美展。贾冰吾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接触并探索指画,曾创作《三寿图》等作品。
与恩师因画结缘
贾冰吾出生在一个普通工人家庭,但从小肚子里就有个画画的“虫子”。他与孙其峰的缘分始于孙先生送给他父母的一张画。“那时我还是个孩子,看到孙先生画的一副栩栩如生的工笔画,是几只在竹林中行走的熊猫,当时就觉得真漂亮啊,恨不得每天早晚都看着。”
因为总在课堂上画画,母亲去孙先生家串门时提起淘气的儿子喜欢在课堂上画画,孙先生饶有趣味地递过纸笔,让他画上一幅。年幼的贾冰吾就对着美院宿舍楼里的两棵大槐树,和树下拉粪车的马画了起来,他还在马车上添了个挎着大刀的人。童稚的画面把孙先生逗得哈哈大笑,并说:“这孩子可教啊!”从那时起,贾冰吾就开始跟随着孙其峰系统地学习中国画,从白描、敷色到书法、写生无一不学。每年一到花期,孙先生就会早早催促他去北京中山公园、颐和园看玉兰花,多画几幅写生。
回忆幼年,贾冰吾感叹自己“不是一个好学生”,因为时常趁父母去上班就旷课跑回家里来画画。那时的他,终日流连在杨柳青画店、金刚桥的鸟市和艺术博物馆里,用省出来的早饭钱买纸笔画画,周末总想去公园看花。“但现在回想,基础其实都是那时打下的。”
之后学了三年的园林规划,可求学期间的贾冰吾每到周末,总会带点苹果、鸭梨或是几斤鸡蛋,有时甚至是两瓶香油去登门向孙其峰请教。“因为孙先生从不收学费,又有着山东人的热情,每次登门都还会让我带点东西回家。”时至今日,在贾冰吾的记忆中,向先生的讨教每次都是批评和鼓励并存。
参与修复黄崖关长城
上世纪八十年代,贾冰吾因工作需要支援深圳建设,参与绘制了深圳人民公园、儿童公园的草图,这些地方至今还留有一些当年他设计的样式。而当年天津水上公园的竹亭廊,也是由他绘制的设计草图。
1984年修复蓟县黄崖关长城的任务也落在了他身上,从清基、考古到测绘、设计,贾冰吾是唯一一个把整个项目从头跟到尾的设计人员。那时天天爬山,“那三年时间里,我把天津周围的长城直到山西娘子关都走遍了”。那时的日子也的确清苦,贾冰吾和他的同事们每天吃的菜除了白菜就是粉条,他们还自嘲地编出“白菜粉、粉白菜、净粉、净白菜”这么“四道菜”的名字,但跋山涉水的日子也给了他开阔眼界的机会。
1986年,他为蓟县黄崖关长城修复重开创作了中国画《黄崖览胜》,由恩师孙其峰题字,陈列于蓟县黄崖关长城博物馆并成为馆藏之一。也因为这次重修长城,他还获得了同年天津市委宣传部和文化局授予的“文博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他终于去闯深圳,开始园林设计、室内设计和建筑外檐装潢等等的施工。下海的日子直到前年才终于告一段落,贾冰吾算是回归了画画这人生的第一爱好。“还好我从事的行业离美术都不远,画画我也一直没抛下。人到50岁了,还是要做些自己最想做的事儿。”而每次回天津,贾冰吾第一任务是看家人,第二天就一定要去拜访恩师孙其峰,陪师父和师母拉拉家常,说说画画的心得。
指画作品《翠岩仙禽图》
指画里的大天地
贾冰吾最早是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接触指画的,那时年幼的他看到孙先生画了很多次指画,十分有兴趣,但一直只是留心看,动手少。如今在孙先生时常发出的“要交接力棒”的感慨下,他又开始准备攻克指画这一难关,“指画与笔画的区别不仅仅是工具的变化。指画的作画效果异于笔画,有着笔画达不到的趣味。”
指画这一技艺其实已颇有历史,唐代时已有画家“手摸绢素”的记载,后来北宋牧溪和尚的《五柿图》是现今存世的最早指画。虽然在元明两代也有传承,但存世作品不多,直到清代画家高其佩专攻指画,才带领了一大批画家钻研指画的技巧。也是从高其佩开始,指画首次作为独立的画种被确定。当代最有名的指画大家是潘天寿,即便指画如此受绘画大家器重,还是有很多人认为指画是“雕虫小技”,不值一提。
“明清时期崇尚文人画、讲究笔墨意趣张扬个性。作为一种修养,指书指画都是笔墨情趣的体现。指画其实并不简单,要用手指画画必须有用笔作画的能力做基础,具备一定的造型的功力和笔墨修养。”谈到指画,贾冰吾变得滔滔不绝起来,他伸出手掌为记者讲解着他各种指画的“创作工具”,“指肚可以着色、指尖可以勾线、指甲可以画鸟类的嘴……”在他的介绍下,普通的一双手骤然成为神奇的“百宝箱”,手指的侧边甚至手掌和手背都可以成为作画的工具。而在他转动手掌的时候,指甲和边缘缝隙中残留的颜色也清晰可见。
“因为总是画指画,所以有些颜色已经浸入皮肤,不容易洗掉了。”贾冰吾说,因为指画创作过程中极富挑战性和创造力,才让他如此钟情。而又因指画的绘画过程颇具表演性,很容易为百姓所接受。
“恩师对我说,不管别人说指画不入流也好,旁门左道也好,它毕竟是老祖宗传给我们的东西。我们不能丢了它呀。”贾冰吾总结道。
指画作品《三寿图》
从“师与徒”到“父与子”
“小时候先生教我的东西,到现在还一直强调着,不厌其烦,我觉得先生的伟大之处也正在于此,对学生甚至比对亲生儿女还要负责。”令贾冰吾最感慨的是,每次学生来请教,经过先生耐心细致的指导,“学生们都是带着一股劲儿走的,回去准能画出一大批作品来。”
因为少时通过孙先生耳濡目染的启蒙和熏陶,直到现在贾冰吾钟情的也都是传统的山水花鸟题材。他创作的《陈毅元帅诗意》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的“纪念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画展”,而2009年创作的《松梅颂国魂》还入选了十一届全国美展的天津展区。在艺术领域他最感谢的,永远是自己的恩师。2008年6月6日,与孙其峰交往数十年的贾冰吾在众多画界友人的见证下,正式拜孙先生为义父,成了孙其峰的义子。
在外人看来,这段故事似乎是从师徒情变为父子情,贾冰吾却不这么认为,因为这段父一辈、子一辈的交往贯穿在他的整个生命之中,纵然他曾经二十多年没有接触美术,但兜兜转转之后,他又选择了回到画案之前,只因为一份难舍的情结。“孙先生对我为艺为人的影响甚至超过我父母。没有先生的教导就没有今天的我。先生对弟子们真是倾囊相授,他的学生遍及各行各业,有军官、有战士、有护士也有经商的。作为著名的美术教育家,先生确实有点石成金的作用,能为普通人找到属于他们的不普通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