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天津北方网讯:“我是狗不理包子第八代传人。你们看到的这种小笼屉,是用南方的柳树枝编成的,用它蒸出的包子透着一股柳枝的清香。”“我吃过湖北的包子,皮特厚,可是狗不理包子皮很薄,很好吃。”“一般一分钟我能擀50到60个包子皮。”狗不理第八代传人牛秀娟正在给好奇的学生们讲述包子的故事,学生们边听边询问。不一会儿,包子的香味就从蒸锅里飘了出来。
12月10日一早,由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天津市青年宫、南开大学团委共同举办的“非遗”进校园活动在南开大学学生活动中心举行。虽然是周末,但是学子们早早就来到活动现场,大家在这一个个神奇又鲜活,同时蕴含深厚文化底蕴的“非遗”技艺展示台前,不停询问和拍照。虽然是周末,但是,“非遗”项目的精彩技艺展示,还是吸引了很多学生前来参观学习,一上午,学生活动中心被前来“学艺”的学生们“填”得满满当当。
本次参展的项目包括:杨柳青木版年画、老美华手工制鞋技艺、天津“狗不理”包子制作技艺、汇蚨源吉祥手工布艺技艺、古铜(银)鎏金器物修复及复制技艺、杨柳青剪纸、泥人王彩塑、工艺毛猴、精雕面塑、传统手工编织等十项。
活动区有南大社团的讲解员介绍项目,艺术家们现场展示并教授技艺。在制作传统作品的同时,还教学生们制作流行于校园的现代艺术形象(如:兔斯基、愤怒的小鸟等面塑;“给力”、“不挂科”等剪纸),参加学习的同学都有机会获得一份艺术作品。同时向参与活动的同学赠送鼓励奖。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正式颁布,为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进一步加强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青少年中的宣传普及工作,发挥“文化育人”的重要作用,结合“非遗进校园”活动主题,动员社会各界参与到“精神家园”的建设中来。使“前人积累的文化成果传播到社会、延续至后代,不断培育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思想观念,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
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李治邦告诉记者,南开大学作为本市最为著名的文科学院,承载着厚重古老的历史文化积淀。南大活跃着多个与“非遗”项目相关的学生社团,将优秀的民族艺术与现今大学生的生活相融合形成了其独特鲜明的文化学习生活。“弘扬民族文化,延续中华文脉”。“非遗”进校园活动,就是要让学生也参与到“非遗”保护的活动中,在艺术家和青年学子之间搭建起展示、互动、创新的平台。这对丰富校园文化内涵,增进大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进而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有着重要的意义。不仅为广大的南大学子提供了一个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接触的机会,而且创新了学生文化活动的形式,增长了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丰富了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记者吴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