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新闻分析
本报记者韩乐悟
随着1月8日《校车安全技术条件》等4项强制性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结束,有关校车安全标准本身的争议之声渐起。标准由大企业起草,中小企业鸣不公;标准照搬欧美被指要求过高、不符国情等等,似乎解决校车安全问题,出路在于等标准定案后,依其新造一批高标准校车,然后上路即可。
有评论还以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制造”为例说,人家当时没有大谈发展阶段和国情等等,制定了一系列大大严于美国标准的新的制造业标准,结果有了如今全世界都认可的“日本质量”。
的确,我国许多产品质量标准还不高,还在以转化或等同采用国际先进标准为努力目标。而且,我国许多标准与法律法规一样,是无奈妥协的产物。但笔者想说的是,最好不要把什么问题都搅在一起来谈,甚至不要把城市的校车安全与农村的校车安全置于一个背景下。中国当下的校车安全问题不是、起码最紧迫的不是车辆的质量安全标准问题。校车安全问题涉及多方面,从车辆本身的安全标准方面“加一道锁”,加强校车安全是好事,但解决当下校车安全问题不应过多纠缠于校车产品标准。
什么叫校车?校车在哪里?校车标准为谁制定?解决校车安全问题应从哪里入手?相信许多人和笔者一样,在接连发生在学童身上一起起悲惨交通事故的阴影下,被这些问题困惑着、纠结着。
不知最初是谁给那些个体运输者所开的报废车、运货车、三轮车甚至是拖拉机等冠以“校车”之美名?只因有众多孩子坐在里面上下学?在一些地区,这些接送孩子的车辆,只是一些家长协议共同凑钱租下的,哪有什么管理方?至于为什么超载,答案是学生越多意味着司机跑一趟越值,每一位学生的家长所负担的费用也越少。
江苏徐州丰县首羡镇中心小学发生校车事故后,发现驾驶人还存在驾驶证与准驾车型不符的违法行为。一位把孩子扔在老家自己在京卖菜的家长说,这算什么?有的司机把孩子送到学校,会用这辆车拉货。不拉货人家吃什么?
笔者发现,校车在中国竟然成了一个含混的名词。山里的孩子说,他每个月从远在几十里的住宿学校回家时,离家七八公里就要下车步行的那辆载着一些父老乡亲的运营车就是校车;南方某市一江边上的小女孩,每天要乘船渡江到对岸去上学,只因从行政管理上她家划在对岸那个县,不能在家这边上学,“突突”响个不停的机电船就是她的校车;城里的孩子说,他的学校没有校车,那些高收费、择校生多的名校、寄宿校才有,他坐公共汽车或私家车去上学;也有不了解何为校车的记者竟爆料,某校只有一辆校车,专供老师上下班不让学生坐等等。
黄色亮丽的大鼻子校车,是许多农村孩子脑中无论如何也勾画不出的。
有位县教育局的负责人说,如果需要校车的农村学校都能配上城里马路上跑的一般客车,那也还是一种梦想。现在他能想到的是,这些车能保证按时年检、保养,配有合格的专职司机,加合格的油,学生有足够的座位,任何一个学生不系安全带车就不出发等等。
当然,城里也并非没有校车安全问题,但近期所发生的事故多在农村。而且城乡校车安全问题有许多不同,或许施以不同的措施解决更切实际。有人以过往中国许多问题解决效果不佳的教训说,解决校车安全问题,千万不能再陷入“农村人得病,城里人打针吃药”的怪圈。
看来,了解农村,看到城乡居民所占资源的不平衡和巨大的贫富差距,或许就会换个思路去解决校车安全问题。比如,可以城乡分步走、先农村后城市,先让缺少安全保障的农村学生提升一步,起码比现在更安全。而不是忙于制定一个新的校车高标准,致使城里的名校校车锦上添花、进一步国际化,而农村旧车不达标,新车买不起,或一时热血政策促使其强弩买下,后续、相关问题无法配套解决,校车无法持续服务。或干脆只剩下一个美丽的校车标准“蓝图”,城乡差距越来越大。而且解决校车安全问题也不能只盯着车辆。像前述江边上的女孩,有什么道理非让孩子每天过江上学?
重大事故可能导致一部法律的诞生、相关标准的从无到有或从低到高、从不太科学到相对科学些,也势必会影响到一些群体的利益。但标准、法律制定的前提,是弄清楚我们到底要解决什么问题。当然,此时谁都会说,我们就是要解决校车安全问题。但这个问题在不同地区的症结到底在哪里,我们似乎不是很清楚。不过,主要原因肯定不是我们生产的校车质量安全性能太差,至少对于眼下来说不是。
关系到公民,特别是儿童、青少年生命安全的事故,令政府管理方拍案而起、痛下决心是人之常情,但解决问题的措施,切忌虚浮仓促,也切忌一刀切或平均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