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对家庭来说,30年是一本书,记录了无数风雨中的故事,30年是一杯茶,要品味苦涩之中带着的淡淡幽香。而对于王忠玉和李捷夫妇而言,30年则是一本厚厚的账簿,琐碎复杂,事无巨细,但却最真实地反映了一家人的幸福改变。走进王忠玉李捷夫妇的家,窗明几净,房间里简单却不乏用心思的布置,无不透露着这家女主人的持家有道。“过日子嘛,当然要精打细算了!”在56岁的李捷的眼中,“精打细算”是生活的基本原则,也是她从一结婚就学会的一门功课。
1982年月入79元
每月给父母5元生活费买台电视机470元
“我们俩刚结婚的时候,挣的工资少,他挣43元,我挣36元,除去每个月固定要给父母的生活费、房费和水电费,剩下的钱只够两个人吃饭的,如果不记账,估计每个月都不够花。”正是因为这样,李捷便养成了每个月存工资条和记账的习惯。直到现在,她都保留着这些记账的小本子,几十个本子摞满了一个小箱子。
李捷从箱子的最底下抽出一个小本,一页一页地翻着,好像又回到了刚结婚的那段日子:“你看,这不记着了吗?那阵子我们每个月给双方父母5块钱生活费,再交5块钱房费,一到冬天还要买煤球点炉子,一块四100斤。水电费倒不多,因为家里就一件电器。”
李捷说的这件电器,就是一台12英寸的黑白电视机,当时售价470元,是两个人用结婚前辛辛苦苦存下的钱买的。“当时想着这几百块钱买一件什么呢?洗衣机属于奢侈品,没有它咱自己也能洗衣服,冰箱也没什么用,咱天天没什么东西往里面存。最后就买了电视,天天能看看新闻,有时还有一些文艺节目,感觉挺不错的。”
“我还记得那时候电视有12个频道,新闻主播就有邢质斌。刚买回电视的时候,经常有邻居和亲戚到家里来看电视,家里面倒是热闹了不少。”丈夫王忠玉回忆道。
1985年月入85.5元
买奶粉每月花39元买台冰箱720元
1983年,儿子出生了,李捷放了一年半的产假,专心留在家里带孩子。直到1985年回厂上班前,她天天都是为了孩子忙前忙后。
“那段时间真是不容易,是我们俩日子过得最紧巴的时候,但也是最高兴的时候,因为当爸妈了嘛!”李捷记得,儿子一生下来就特别能吃,但她自己又没有奶,只能整箱整箱地买回奶粉来喂孩子。“你看,这儿都写着呢。”李捷指着账本中的一条记录,“一个月买13袋奶粉,一袋海河奶粉3块钱,一个月我36块钱的工资全都买奶粉还差3块钱呢!没办法,只好给他混着一点别的吃。”
为了让儿子吃饱,李捷每天都要蒸好米粉掺在奶粉里。“那阵都是富强粉,要蒸三遍、筛三遍之后,才能混在奶粉里给孩子吃,我每天就忙活这点事了。”
1985年,李捷家里还有一个变化,就是新置了两件“大家伙”——电冰箱和洗衣机。账本上也清清楚楚地记载着两件家电的价格:雪花牌冰箱720元、友谊牌洗衣机380元。“买来了才感觉出洗衣机的好处,终于不用自己弯着腰一件一件地搓衣服了,冬天还冻得两手又红又疼。从那时候起,扔在洗衣机里就不用管了。”
1990年月入300元
房费一月49元
买家具1250元
那一年,李捷全家人的生活发生了不小的变化:儿子7岁了,开始上小学了。李捷也从原来的单位调到了一家饭店,工资涨了不少,一家人还从红桥区本溪路搬到了海河边,住进了新房子。“我那个时候一个月拿到了200多块,我丈夫也能挣100多块钱。当然,赚得多了,给双方父母的生活费也跟着从5块钱涨到了40块钱。换了房子,房费也涨了,49块钱一个月。”
在李捷的账本里,每一笔账都记得清清楚楚。李捷戴着眼镜,把那一年的账又从头到尾看了一遍,“这年里最大的开销,就是搬家时新买的一套家具,现在还放在我们屋里。你看,就是那一套。”李捷指着卧室里的一套白色组合家具说,“这一套家具1250块钱,我亲自挑的。”
丈夫王忠玉说,那时候虽然搬了家,但也没有装修房子,只是用油漆漆了一遍地面,墙面也没刷浆,就直接住了进来。“因为房子是公家的,我们算是租住,所以也没有可劲儿地拾掇,但住进新房子,全家人还是挺高兴的!”
2000年月入1500元
住上新建小高层装修花2万元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积累,李捷一家终于攒下了几万元的积蓄。于是,在距离上一次搬家10年后,这一家子再一次换房。这次,他们决定买下房子的产权,做房子真正的主人。
“那年我升职,单位就按规定给我们调了这间房子,我们住上了12楼的小高层。虽然这在现在不算什么,但当时天津市可很少有人住高层呢!房子还是带电梯的,我们一下子感觉步入了小康生活!”回想起那个时候,王忠玉的语气里多了一份骄傲。
他们还记得,刚刚搬进高层住宅的头一年,一些亲戚为了体验坐电梯上下的新鲜劲儿,专门三番五次地跑到他们家里来,让这夫妻俩有些哭笑不得。
账本上记着,那时候王忠玉工资是1000元,李捷工资500元,搬家前家中的存款有3万元。夫妻俩拿出2.4万买了房子的产权,又找亲戚借了1.5万,加上家里剩下的积蓄,整整花了2万元来装修新家。
“那是我们第一次背上债,账本上都是拿红笔标出来的,后来还清了才都划掉的。为了还债,我们可是奋斗了一年啊!”“还清时的感觉还真是一身轻松!”两个人一人一句地说。
2006年月入2700元
每年旅游三四趟今年去新疆
2000年之后,李捷在账本上的记录越来越少。“不是我不记了,而是家里的钱不紧张了,用不着逛个超市都要回来写上一大页。在上面,我只写了每年的大项开支。”
仔细看来,这几年的账本上记着的,多是家里新添置的物品——彩电、冰箱、空调、电脑、轿车,儿子上大学的学费和生活费,还有李捷花在旅游上的费用。
“2006年有两件好事。一是孩子大学毕业,还考上公务员,开始自食其力赚钱了,我不用再为他操心;二是那年我正好也退休了。有了时间,也有些富裕的钱,就开始跟朋友到处旅游。”
李捷已经记不清到底去过哪些地方,因为每一年她都要出去三四趟,有时只在蓟县、北京呆上两天,但有时又要跑到四川、海南住上一阵。她每年的旅游资金,就是一年的退休金。刚退下来时每个月700多元,现在涨到1400多元。虽然不算多,但出去玩几趟还是绰绰有余的。
“2012年,我计划去新疆、厦门,反正到处都有好风景,我要趁着跑得动的时候多去几处,免得今后后悔。”说着新一年的计划,李捷满脸的兴奋。丈夫在一边也是微笑着应和:“她出去玩了,我挣钱养家吧!”新报记者任桐实习生王月焜
王忠玉李捷夫妇30年账单
年份 项 目
1982年工资:36+43=79元;父母生活费:5×2=10元;房费:5元;煤球费:1.4元;水电费:1元;粮食蔬菜:50元;电视机:470元
1985年工资:36+49.5=85.5元;父母生活费:5×2=10元;房费:5元;煤球费:1.4元;水电费:1元;粮食蔬菜:35元;奶粉:39元;冰箱:720元;洗衣机:380元
1990年工资:200+100=300元;父母生活费:20×2=40元;房费:49元;粮食蔬菜:100元;家具:1250元
2000年工资:1000+500=1500元;父母生活费:50×2=100元;粮食蔬菜:300元;产权:2.4万元;装修:2万元;借债:1.5万元
2006年工资:2000+700=2700元;父母生活费:100×2=200元;三餐、衣鞋:1000元;电脑:5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