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传统孝道悄然生变中国年轻一代树立“物孝、情孝、荣孝”观
新华网石家庄1月27日电(记者曹国厂张硕)从西安一所高校硕士研究生毕业的唐华,最近在上海找到了一份令人羡慕的工作,但是,她却总是开心不起来。
“眼瞅着自己的父母在变老,作为家中的独女却不能守在父母身边尽孝,心里实在太‘纠结’了。”原来,唐华的父母都居住在河北省石家庄市。
孝文化在中华文明中一直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从传统的《孝经》《二十四孝》到“父母在不远游”,无不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对孝道的重视。
长久以来,中国传统的孝道,在家庭模式上主要表现为:四世、五世同堂,儿孙承欢膝下,晚辈和长辈长相厮守。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像唐华这样离开父母在外打拼的年轻人不断增多,中国传统的孝道观也随之发生改变。
根据一家知名网站所做的“全国历年高考报名人数和录取率汇总(1977年—2011年)”数据分析,如果按“80后”平均19岁上大学,那么全国高校毕业的“80后”至2011年,已达5500万人。而这些高校毕业的学生、尤其是来自农村的学生,参加工作后大多数都与父母分居两地。
网友“守护水稻”说,孝顺与否并不在于你是否与父母长相厮守,而是你那份心意。父母不在身边,多打打电话,也是孝顺的一种形式。
2011年研究生毕业后留在北京一所中学任教的冯哲,为了不让在石家庄的父母挂念,每周都会和家里通一次电话,平时则保持着QQ和短信联系。“一般碰到三天以上的长假,我就会回去看看父母,平时则在网上为父母买一些衣服什么的。”她认为,“尽自己最大努力让父母少操心,就是最大的孝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