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新华网呼和浩特1月27日电(记者于嘉、林超)春节期间,记者一行来到内蒙古草原深处斯琴朝克图的家。这几天,他们一家三口除了拜年,就是忙着接冬羔。
斯琴朝克图告诉记者,这些羔羊将在今年9月育肥出栏,再卖掉一些成年羊,就能完成今年“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政策的减畜任务。“别看我养的羊少了,但是国家政策好,草场生态恢复了,收入也没受影响。”他说。
2011年6月,内蒙古自治区启动国家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以推动草原生态加快恢复和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加快转变。斯琴朝克图生活的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额仁淖尔苏木图门嘎查,就在“补奖机制”政策的禁牧范围内。
斯琴朝克图一家承包了1.9万亩草场,去年养羊近300只。按照“补奖机制”政策规定和有关部门测算出的实际禁牧面积,他去年11月拿到3.7万元的“补奖资金”,并需在3年内将羊的存栏量减少到190只。
当被问及减畜是否会导致减收时,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按目前羊的市场价700元计算,原来养300只羊,每年出栏150只,每年毛收入是10.5万元;将存栏量减到190只,每年出栏95只,羊的毛收入为66500元,再加上3.7万元“补奖资金”,每年毛收入为10.35万元。减去成本支出,实施“补奖机制”政策后的年纯收入与减畜前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