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在市中心居住的白领小朱,每天从家到位于经济开发区的单位要坐10站地铁。地铁开通这一年多来,他养成了戴着耳机上下班的习惯。随着坐地铁的人慢慢增多,噪音较大的那几站他都会把耳机声音开得很大,等耳朵适应了大音量后,即便地铁里人少时他也不再将音量调小。今年春节时,小朱家里放鞭炮,别人都把耳朵捂得紧紧的,唯独他对鞭炮声毫不在意。家人发现跟他说话时他也经常听不清了。
到耳鼻喉科检查后,小朱发现自己的鼓膜等方面并无问题,但听力确实是下降了。原来他患的是感音神经性耳聋。辽宁省人民医院耳鼻喉科主任杨丽辉介绍,并非一定要什么都听不见才叫耳聋,对声音的感受与神经冲动的传导发生障碍也会引起听力下降,这就叫感音神经性耳聋。地铁本身环境较嘈杂,为了听清楚音乐,人们会不自觉地把音量调大,而过大的音量和嘈杂的声音会形成双重刺激,时间久了就会产生“质变”,影响听力,而这种损伤不到一定程度人们很难发现。杨丽辉建议,人们戴耳机听音乐不宜超过30分钟,音量最好控制在40分贝左右,别超过60分贝。40-60分贝的声音就相当于普通的室内谈话。此外,要尽量在安静环境下听音乐,噪音环境下用个防护耳塞,这在一般的劳保商店都能买到,可以有效阻隔一部分噪音,保护听力。
本报记者唐子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