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摘要:加快发展生物技术,实现转基因技术同常规技术的结合,既是中国国情决定的,也是应对战略机遇和挑战、抢占技术至高点和市场发展先机的需要。
中国网:社会上对转基因食品的认识存在着很大的分歧,也有专家说对于转基因食品的长期性安全还有待考察,那么为什么还要发展转基因技术呢?这一技术对于推动农业发展有何意义?
黄大昉:对于“转基因食品安全性”,前面杨晓光研究员已经讲过,我个人认为首先还是要有一个科学的、准确的表述。第一,20多年国内外实践证明,经过科学评估、依法审批的转基因作物(包括转基因食品)是安全的,人们当初担心的某些风险问题已经澄清并得到了有效的控制。第二、转基因技术仍处在发展过程之中,对其今后可能出现的风险仍要继续研究和预防。其实,任何新兴技术都存在一定的风险,都不能说要经过“长期考察”证明没有任何风险(所谓“零风险”)才去发展,而只能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考察、不断研究以规避风险,使其日臻完善。我觉得,这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吧。
至于为什么我国要发展转基因,以及这一技术推动农业发展有何意义,其他领导和专家前面已经讲了,我想也可以概括为两点:第一,中国国情决定。我国农业生产面临人口增加、资源短缺、环境恶化、气候异常等越来越大的压力,要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确保粮食95%的自给率;要增加农民收入,不断提高14.5亿人民的生活水平;要让农田生态环境得到根本改善,只能加快发展生物技术,并实现转基因技术同常规技术的紧密结合。第二、应对机遇和挑战。从全球范围看,转基因技术的发展已进入战略机遇期,谁抓住机遇谁就能抢占技术至高点和市场发展先机,谁抓不住就会落后于人,受控于人。我国近年农产品已面对越来越大的国际市场竞争压力,更增强了我们发展生物技术的紧迫感。总之,我认为对于转基因技术发展问题的判断首先应科学和理性,要把握我国仍是发展中国家和农业大国这一基本国情,要顾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包括广大农民在内的公众的利益与诉求,要从国际政治经济与科技竞争的大背景下审视和权衡,要从国家粮食安全和科技创新的高度,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基本方针统一认识和协调。中国网:我们也愿意相信,彭老师,您给我们预测一下转基因这项技术的发展前景如何呢?
彭于发:转基因技术发展前景是光明的。世界各国都在抢占这一农业高新技术的制高点,以此来提升国际竞争力。在我国是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进行布局的。我看好转基因技术主要基于三个理由:一是它的先进性,在新品种培育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技术优势;二是它的兼容性,转基因可以和很多最优秀的常规技术相结合,大大提高育种效率;三是市场需求。转基因是少有的能满足全球人口、资源和环境发展需要的技术。从我国国情看,转基因技术是我国发展的一个新的机遇。
摘要:近20年来,无论是国际上还是中国国内,对转基因技术的研究和应用,都取得了很多重大成果。中国已拥有从功能基因基础研究、基因安全评价研究,一直到转基因作物开发应用的独立的、比较完整的转基因技术体系。
中国网: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发展转基因技术其实也是我国国情的需要。世界上第一例进入商品化生产转基因作物是1994年投放美国市场的转基因番茄,到目前为止,在全球来看,转基因技术发展上取得了哪些重大成果呢?
彭于发:转基因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是全球大趋势,是不可阻挡的。根据“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服务组织”(ISAAA)的报告(《2011年全球生物技术/转基因作物商业化发展态势》),1996年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为170万公顷,2011年已达到1.6亿公顷,增长94倍,这一增长使得转基因技术成为现代农业史上应用最为迅速的作物技术。第一代转基因作物由于具有抗虫、抗除草剂等特性,大大降低了粮食生产的成本和劳动强度,所以深受农民喜爱。菲律宾于2002年引进转基因玉米,当时种植面积120公顷,到了2008年种植面积达到40万公顷。而巴西在2008年理顺关于转基因审批的法律关系之后,2010/11年度的转基因玉米种植面积比2009/2010年上升了50%。
在国际上,乳酸菌、酵母菌等微生物来源的凝乳酶、酸奶、奶酪、面包等转基因食品超过5000种;大豆、玉米、油菜、番茄、番木瓜等植物来源的色拉油、饼干、薯片、蛋糕、番茄酱、木瓜等超过3000种。欧洲即将上市转基因马铃薯。可以说,过去十多年,全世界几十亿人多多少少直接间接都接触过转基因食品。我国主要种植和商业化应用的是转基因抗虫棉和抗病毒的番木瓜。曾经也有少量的番茄。2009年,抗虫水稻和植酸酶玉米获得了安全证书,但是产业化的应用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最近,抗虫和耐除草剂玉米的研究进展比较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