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在“当代雷锋”郭明义以他感人的事迹影响、带动下,社会上掀起又一波学习雷锋热潮时,胡世宗、陈广生合作的新著《雷锋传》由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了。细读过这本新著,我觉得它不仅出得适时,更在于它像初春里送来的一股暖风,吹散了许多疑团,为广大读者(尤其是青少年)送来了一个令人信服的时代楷模形象。
近年来,听到不少关于学习雷锋的议论,其一是:雷锋是上个世纪60年代树立的典型,在当下这个“物竞天择”的时代,宜提倡个性竞争,宣扬学习雷锋还适宜吗?其二,关于雷锋事迹似乎有些疑点,比如,他似乎像个只知做好事的苦行僧,他没有丰富的业余爱好和属于个人的情感世界,等等。
胡世宗、陈广生在写作《雷锋传》之前,显然认真思考了坊间和网上披露的种种疑难问题,并有意识地想帮助当代青少年走近真实的雷锋,触摸真切的雷锋世界。广生同志是雷锋生前战友,雷锋所在团俱乐部主任,从雷锋入伍起就与他打交道直到他因公殉职。雷锋去世后,他还专程到湖南望城雷锋故乡采访了几个月,对雷锋的生平事迹有较全面细致的了解。进入历史新时期以来,在思想解放的思潮影响下,他觉得应该将一个更加真实鲜活的雷锋呈现给读者,对当代青少年才更有启迪教育意义。他的想法与胡世宗不谋而合。正如他们在《雷锋传》后记中所说,面对“有一些青年根本就不相信有过一个雷锋在这个世界上真实地存在过”的种种疑问,他们作为雷锋生前的战友有责任、有义务这样做,因为在雷锋身上“感受到一种美好的存在,体会到一种可以被普通人汲取的精神力量”。
《雷锋传》将真实地呈现当做作品的生命,读着这部22万字的长篇传记,你会被朴实、真切、合理合情的叙述与描写所牵引,一步步了解雷锋是如何从一个被旧社会迫害得家破人亡的孤儿,在解放后沐浴新中国的阳光雨露,学习、成长,经历在农场当拖拉机手,在鞍钢当推土机驾驶员的锻炼,最后在解放军这个大熔炉里炼成时代道德楷模的,不矫饰、不夸大、不隐讳、不回避。写雷锋考上初中,却因贫困无钱上学被县委书记招收为公务员后,由于不熟悉情况,连续做了几件违规的事儿,一件是当两位鞍钢外调人员因招待所客满找到县委时,雷锋未经请示就将两人安排在收发室和自己的宿舍里住宿;一件是,他未学习手枪如何擦拭就在交通班里自己“鼓捣”,造成枪响镜碎的走火事故。这两件事在过去的雷锋故事中未见过,而今披露出来,不但不影响楷模的光彩,反而能为其性格的发展做铺垫。因为前者虽违规,却反映了他主观上是想做好事,与他以后的助人为乐互为呼应;后者说明他那时尚未成熟,为他以后千方百计要参军埋下伏笔,何必刻意回避呢!
曾有人对“雷锋日记”的真实性产生怀疑,他只读过六年书,为什么日记写得文采飞扬,诗句、警句层出不穷?有没有人代笔或修改? 《雷锋传》对此给予了可信的回答。作为在湖南农民运动中当过队长的雷明亮的儿子,很小就对《湖南革命烈士传》、《郭亮传》等感兴趣,他能将郭亮牺牲前给妻子的信倒背如流,此后,他读《丹娘》、《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把一切献给党》,不仅受到革命熏陶,也受到文学启迪,使他很早就写出短诗《南来的燕子》,并参与抗洪的宣传……陈广生作为书中的“陈主任”曾经亲历了雷锋借读他的《鲁迅小说集》的过程,雷锋对《祝福》的解读不仅反映出他文学的悟性,也会使当代青年对雷锋的文学水平刮目相看。同样,《雷锋传》也大胆而真实地再现了雷锋的广泛兴趣与丰富的情感世界。北上鞍钢时,他在天安门前饶有兴趣地骑上摩托车在主席像前留影;在家乡来的女友们鼓励他学跳舞时,他也曾为步入舞池买过皮鞋、皮夹克;当暗恋他的女友易珍偷偷为他被子里缝上新棉花时,他记在心上,参军前夕又将被子留赠给易珍……一个有血有肉、鲜活生动的雷锋被作者奉献给了当代青少年。
雷锋是以做好人好事而著称的,《雷锋传》细腻而真切地还原了雷锋当年做好事的背景与场景,使雷锋言行合情合理,顺理成章。比如,给战友乔安山重病的母亲寄钱;开车到辽阳灾区送救灾物资时捐出几乎是全部积蓄200元等一些情节,由于有铺垫,有交代,都呈现得顺乎自然,水到渠成。作者在呈现雷锋甘当革命螺丝钉的担当与奉献精神,在国家遇到暂时困难时勤俭节约、艰苦创业的精神时,故事情节与人物的思想活动也都是可信且有说服力的,是在用形象的感人魅力唤起读者的共鸣,从而增强主人公的审美震撼力。
我想,《雷锋传》所呈现出的这位血肉丰满的时代楷模,一定会为当代读者尤其是新一代青少年读者所喜爱,成为他们行动上的榜样,灵魂上的诤友。这也正是胡世宗与陈广生写作这本新书的初衷吧! □徐光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