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最近,网上热传的“青岛白血病女孩鲁若晴乐观抗癌”的故事感动了众多网友。但是,有媒体报道称,“鲁若晴”的故事可能是个炒作,因为“鲁若晴”微博中提到的医院并没有收治过符合情况的女孩,这引起了网友的种种猜疑和微博上的各种争议,不少网友怀疑这又是一桩炒作。
杭州“肖艳琴”事件,“杨钰莹录节目离场实为炒作”,“‘小偷’微博晒赃物实为炒作”,“王小帅承认‘与周立波激辩事件’实为炒作”……那么这一次,“鲁若晴”也是炒作吗?
不。据“新浪健康”认证微博证实,鲁若晴确有其人;也有媒体多方探究,得知的确有个鲁姓患癌女孩。更为重要的是,“鲁若晴”自始至终都不曾利用自己的病情向公众索取什么,她不仅明确表明不接受任何捐助,甚至也从未主动请求我们大家的关注与祝福,倒是几次呼吁情绪激动意欲“人肉”前男友的网友们,不要蓄意干扰自己的前男友。反倒是网友们,在面对她的时候十分情绪化,支持她的时候又要捐助又要探望;质疑她的时候又要求真相又指责。
其实,质疑本身没有问题,要求真相也没有什么错误,但在面对一个并未提出任何要求、微笑着的绝症病人,我们的怀疑是否太粗暴,太轻率?网络时代的我们,为何如此多疑?是因为“狼来了”太多次,以至于一旦有怀疑的声音响起,我们就下意识地认同;还是因为那些层出不穷的炒作,让我们的信任已被摧折到所剩无几?当不信任越来越多,信任感越来越少,怀疑就变成理所当然,多疑就成为我们的“本性”。我们变得麻木,甚至有了思维定势,以至于面对网络上有突然“爆红”就下意识地思考是否有“推手”——“鲁若晴”事件,就是最好的例证和反讽。
就在这重重的信任危机中,我们变得焦虑,变得不确定;开始怀疑他人做好事的动机,也因为害怕被怀疑而收回了原本伸出的援手。于是,也就有了郑州“爱心顺风车”遇冷,也就有了77.9%的受访者痛感在当下社会做好人的成本高——如果有一天,我们连自己向善的本心都不愿意相信,那么,这个世界还有什么能够相信的呢?
就在一片网络争论声中,“鲁若晴”删除了微博内容,她最后一条微博发自22号晚上20点,内容是“刚拔下针,亲爱的们,关于一切好的坏的说法,我都会感恩这一切。谢谢所有人的关爱。我想我该彻底消失了。因为有你们,我是那个最幸福的姑娘。” ——这是个多么美丽的女孩,即使遭受癌症的折磨,即使遭遇无数陌生人的怀疑和指责,她依然坚强乐观,心怀感恩。面对这样美丽坚强的灵魂,身处喧嚣世界的我们,是否也应该反思自己的多疑,开始学习重新相信,相信人与人之间的最本真的善?(文/闻天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