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通讯员孙春孺胡昊
金陵晚报记者林巧芬
随着一年一度高考的开始,高考诈骗分子再度活跃起来,利用考生家长望子成龙的迫切心理,巧立名目施展各种手段诈骗钱财。
“在准确适法的前提下,各个部门一直严厉打击涉及高考犯罪,维护良好的高考秩序,保障社会平稳和谐的大局。”滁州南谯区法院法官告诉记者,高考牵动着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的关注,而手执法槌的法官们也从法律的角度,期盼给关心着高考的学子和家长“答疑解惑”,通过以案说法的方式,揭秘高考诈骗的惯用手法,并总结出“高考防诈骗七种方式揭秘”,供学生和家长参考。
家长被骗十八万“好处费”
2011年滁州南谯区法院审理了一起特殊的军校高考诈骗案。王某的儿子和干女儿参加2009年高考,因为听信方某有特殊关系,能搞到军校内部招生名额,为了帮两个孩子上军校,王某协议给付方某45万元好处费,并先期支付方某18万元好处费,剩余款项待孩子上军校后一次性付清。
但是给了方某18万后,他迟迟不能兑现自己的承诺。案发后,经南谯区法院依法审判,方某犯诈骗罪,判处有期徒刑5年7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10万元。
法官介绍,像这样的案例,每年都有很多,很多家长往往在骗子的“花言巧语”面前,犯下“低级错误”,其实只要仔细想一想,骗子的诈骗路数都有破绽。
警惕高考诈骗“七种方式”
通过本案等多起案件的审理,滁州南谯区法院根据过往的办案经验,总结出“高考防诈骗七种方式揭秘”,建议考生和考生家长提高警惕,谨防上当受骗。
这七种方式分别为:一、自称有“特殊”关系。诈骗分子自称与省招生办或高校的某领导有特殊关系,能帮考生考上该院校或者选择较好的专业,实施诈骗。二、以军校招收地方生名义。谎称有军校招生指标,甚至伪造印章和军队证件,以达到诈骗的目的。三、以“自主招生”为幌子。诈骗分子利用考生家长对国家政策的不了解,谎称只要花高价“赞助费”就可以上名校。四、假借“定向招生”。诈骗分子吹嘘自己可以搞到某名牌大学的定向招生指标,以此为手段骗取钱财。五、打着“补录”旗号。诈骗分子利用考生及其家长不熟悉招生流程的弱点,打着高考补录旗号行骗。六、冒充高校招生人员。诈骗分子自称高校招生人员,携带宣传资料和伪造的印章,在骗取考生家长信任后骗取钱财。七、混淆文凭教育。诈骗分子混淆普通高等教育和网络教育、成人教育的区别,蒙骗考生和家长。
法官提醒广大考生和家长,在遇到以上情况时,务必“擦亮双眼”,通过学校、教育主管部门等正规渠道,了解真实信息,千万不要因孩子上学心切,而一时糊涂上当受骗,反而误了孩子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