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粮价走高,带动新一轮全球物价飙涨,也令各国输入型通胀风险加剧,我国的食品价格也将难以“独善其身”。
东方艾格分析师马文峰测算,如果国际粮价平均上涨50%,那国内价格至少上涨10%。马文峰说,从品种来看,谷物类价格受到的影响最小,这是由于中国谷物自给率比较高,加之今年夏粮实现丰产;但大豆的情况截然不同,目前我国大豆进口对外依存度高达80%,每年仅从美国进口就要上千万吨,其受到的冲击自不待言。
统计数据显示,自2012年6月开始至7月23日,我国进口美豆价格由4289元/吨上涨至5303元/吨,进口成本累计上涨1014元/吨,价格涨幅23.64%。由此,国内各主要农产品现货价格也普遍跟涨。其中张家港地区豆粕价格由3300元/吨上涨至4200元/吨,累计上涨900元/吨,涨幅达27.3%。
由于中国现在粮食的自给率已经到了90%以下,国内粮价对世界粮价的联动反应比较敏感。因此,华元智库创办人张庭宾表示,国际农产品的大涨将再次推高中国的CPI。未来3个月内,中国CPI将很快探底,并将开启新一轮上涨周期。刚刚被压至3%以下的CPI,很可能再次面临输入型通胀压力的炙烤。
西南证券分析师张仕元认为,今年国内的气候条件也不理想,因此三季度我国食品价格指数将扭转持续走低的态势转头向上。
按照张仕元的判断,7月CPI仍会在2%左右波动,但8月CPI将重新回到2.2%以上,通缩问题不是我们应该考虑的。相反,要警惕下半年价格反弹的问题,做好商品的供应与流通渠道的梳理。
中国资产管理研究院院长、中国期货信息网董事长杨宏森也表示,只要未来一段时间国际农产品价格没有明显回落,CPI反弹恐怕难以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