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首席评论
□洪绩
广州城市废弃物处理公众咨询监督委员会4日宣告成立,成员包括19名社会公众代表和11名专家代表,将对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等重大项目建设、决策及执行进行咨询、监督、评议。(8月5日《羊城晚报》)
面对“垃圾围城”危机,尤其是垃圾处理方式选择争议不休,广州正竭尽全力谋求破解。其中,能否畅通官民博弈渠道,民主决策,消除阻力,可谓生死攸关。成立公众咨委会,意味着政府在垃圾分类处理的重大公共决策中有意摒弃以我为主的强势,让公众监督实质性介入,其有利于达致官民共识、群策群力的良好预期,值得期待。
可以说,成立公众咨委会开了全国城市解决垃圾处理问题决策的先河,也是广州探索民主决策、接受民众监督的延续与发展。从民生政策出台广泛征询民意,政府部门率先在全国“晒账本”,开通政府官方微博与民互动,市长与市民代表面对面讨论垃圾处理课题,到市政府“楼上常务会、楼下发布会”的创新,再到此次之举,每一个举措都有其积极意义,甚至是突破性的。
然而,也须看到,诸多民主决策、监督的探索,并非所有的形式创新都不打折扣达到预想的实效,有的甚至还暴露出形式重于实效的明显缺陷,给人“做样子”的观感。一些公共决策几经征询民意之后,公众对吸纳民意还是“老不信”,认为提了白提,就是警示。因而,重大公共决策监督有了创新形式的良好载体,开拓了公众献策、监督的渠道,但这只是摆开了阵势,后续文章必须虚功实做,务求实效。
就破解垃圾分类难题而诞生的公众咨委会而言,其章程赋予咨询、监督和评议的功能,尤其是调研等运作经费由政府购买方式提供,已具基本条件。市长更建议给每一位委员设网上工作室,让市民及时把心声传递给委员,并建议每季度发表一份报告,每年发表广州垃圾处理绿皮书,全体会议可一季度甚至一月开一次。由此,咨委会看似抽象、虚空的功能,就有可能通过具体方式和措施而接通“地气”。
需指出的是,公众咨委会不仅扮演着为政府提供建议、技术支持以及与公众充分沟通信息的使者角色,更重要的是应充当公众的“代言人”,传递最真实的民声民意。特别是在市民与政府、市民与社会组织乃至市民与市民之间的立场对立及利益博弈中,咨委会不能只做“和事佬”,甚至一边倒担当政府的“说客”“傀儡”。否则,咨委会必被公众所鄙视,失去存在的价值,最终被抛弃。
诚然,公众咨委会作为重大公共决策民主监督的新事物,尤其是要面对垃圾分类处理这个国内尚无破解良策的大难题,其角色定位及作用发挥依然有待观察。但是,从高一层面看,公众咨委会这一新事物不仅为解决垃圾分类处理的难题而生,更是推进城市重大公共决策民主化的有效措施之一,其承载着的价值可以掂量。
正因此,倘若公众咨委会能有精彩表现,必然为解决类似的公共决策问题提供有益借鉴。人们期待政府对咨委会给予真正的重视及实际支持,使之有充分的施展空间。同时,也期待咨委会成员放开手脚,大胆将为民说话的责任担当起来,不负公众的重托,实现官民“共赢”。
洪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