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十几年前,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栏目,专门制作了一期刘先平的故事,称他是公认的大自然文学的开拓者,其自然文学作品是呼唤人们保护大自然的一种方式。
刘先平说,他从小生活在巢湖边上,父母去世得很早,童年时候的他,常常在巢湖滩上,在柳林里,在苇荡里独自一人漫步,寻找失去的父爱和母爱,从小他便喜欢和大自然亲近。“上世纪70年代,我正好遇到一批搞野生动物研究的科学家,他们给我传授了很多新鲜的野生动物知识,包括他们为什么要进行这种稀有动物的考察,大自然保护是怎么一回事等等,把我引到这个领域里来。”
渐渐的,刘先平开始跟随考察队去探险。“真没想到,大自然除了有那么多壮美的景观外,还有那么多难以穷尽的奥秘,每一种动植物生长、灭亡,都像人生一样,有值得品味的故事。”从欣赏大自然到记录大自然,刘先平记录了越来越多的资料,而这些积累慢慢的像酿酒一样发酵了,让刘先平按捺不住自己,自然里的故事、自然世界里的画面、考察队里的那么多的人物经历,最终让他产生了写作的冲动。
1980年,刘先平发表了第一部作品《云海探奇》,这是一部以黄山猴山的探险故事为内容的作品。在黄山猴谷,刘先平通过与猴子们的近距离接触,了解了鲜为人知的猴子王国里发生的故事。一次冬天去猴山考察,晚上,刘先平一个手电筒照过去,发现无数的猴子抱在一起,好似一个大的绒球,还能听到“大绒球”传来微微打呼噜的声音。“你必须去靠近它,才能感觉到野生生物世界的那种美。”
随后,他又走向全国各地去探险,将他在探险中的亲身感受、奇闻奇遇写成一篇篇真实的故事,比如,描写梅花鹿的长篇小说《呦呦鹿鸣》,描写鸟类世界的《千鸟谷追踪》,描写大熊猫故事的《大熊猫传奇》,这些作品后来还被翻译成十几种文字介绍到世界各地。
“现代意义的大自然文学,并不仅仅是欣赏自然,而是把自然看成是人类生存必不可缺的条件,人类只是大自然万千臣民中的一种,写的是人和自然之间和谐的关系,就是人类与自然相互关照的关系。”刘先平说,保护大自然这种理念,是他在与大自然零距离接触时,深刻感受到的。本报记者余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