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本报讯(记者姚丽萍)一个叫做“梦想中心”的地方,对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意味着什么?公募基金会、非公募基金会和政府部门首次跨界合作,又对公益教育意味着什么?新学期来临之际,由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出资捐赠的青浦区徐泾中学“梦想中心”正式落成,为师生们送上一份叫做“梦想”的新学期礼物。 “梦想中心”是一个慈善助学项目,专门针对中小学生,特别是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开展素质教育。
2008年8月,“真爱梦想”在上海民政局正式注册成为地方性非公募基金会。截至本月底,“真爱梦想”已在全国29个省级区域创办了629家“梦想中心”,服务师生40万人。与别处不同的是,青浦“梦想中心”项目,是公募基金会、非公募基金会和政府部门首次跨界合作的成果。其中,公募基金——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及其青浦分会负责募集项目建设资金,每个“梦想中心”10万元;非公募基金——上海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负责项目的软硬件建设和课程实施;政府——青浦区教育局负责选择试点学校、项目督导和“梦想课程”推广。
“三方合作不仅有利于促进教育公平,同时也拓宽了政府与公益组织的合作道路,为社会组织借助政府力量、集合公益资源、做好公益实事提供了借鉴。”上海市慈善基金会秘书长方国平说,每个“梦想”的价值也因此超过了10万元。今年由市慈善基金会首批捐建3个“梦想中心”作为试点,明年将扩大试点学校至10所左右,力争用5年时间,实现“梦想课程”基本覆盖青浦区小学和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