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随着中秋节临近,月饼销售十分火爆。与此同时,一条围绕着月饼券而产生的交易链条也随之形成,甚至出现了不少专门以倒卖月饼券来牟利的黄牛。在与黄牛的攀谈中记者了解到,他们手里的月饼券一部分是低价从消费者处回购的,还有一部分则是直接从月饼厂家购入的。(据9月23日央视《经济信息联播》报道)
在消费主义盛行的年代,中秋节变身“月饼节”,藤下赏月的雅致被迎来送往的流俗替代,明月婵娟的寄思终究招架不住小小的月饼券。剥下文化伪饰的月饼券充其量只是一张有价票据,承载的是无端流转的暴利,无关乎中秋的节日内涵。
在多方博弈之下,月饼券演化成可兑换成“真金白银”的票据———一方面,月饼的质量与安全屡遭质疑,愈来愈不让人放心,食用者日益减少;另一方面,“节日问候,人情往来”是职场必修课,月饼券难免成为黄牛投机的良品。
对于生产商而言,人情与月饼券的绝佳组合,带来了流通发行中的暴利。月饼生产是浮云,印制月饼券才是正途:屡次转手,差价在受赠者、黄牛与消费者当中产生,即使实实在在的月饼出手有限,营利之门依然洞开。
从市场规则上讲,四至六折依旧暴利无限,生产商毫无疑问涉嫌价格欺诈,全额月饼券是“层层加码,虚高定价”的产物,并没有反映月饼真实的生产成本与销售状况;从反腐层面上剖析,月饼券从印发到回购,相当一部分没有形成销售额,即使有中秋福利之说,也难免有腐败的嫌疑。月饼只是传统的节日食品,月饼券也只是一种现代营销手段,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本是发扬民族文化的良机,但月饼券背后的灰色利益却使二者产生异化———月饼越卖越贵,味道却原地踏步;月饼券大行其道,实质却是价格欺诈与变相贿赂。频仍乱象需要完善的法规与强有力的监管,从市场规则入手,斩断灰色利益链条,让月饼在市场竞争中回归单纯的民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