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天津北方网讯:中秋国庆长假结束,今天是上班的第一天,可是一些人却出现了倦怠、烦躁、提不起神的状况。天津社会心理学会副会长贾晓波提醒,这些是“节后综合征”的明显表现,调整作息、调整心态是应对“节后综合征”有效的“解药”。
“节后综合征”并不是指某种具体的疾病,而是指长假前后由于生活规律、生活节奏、社会角色的变化和调整,进而引发的一系列身心不适。今年中秋国庆假期长达8天,人们尽情享受节日快乐,还有一些人自驾出游昨天才匆匆赶回。如此一来,正常的生物钟被打乱,假期一结束,疲惫、嗜睡、神经性厌食、不想上班等“节后综合征”的症状便出现了。要想远离“节后综合征”,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调整自己的作息时间,长假之前几点睡、几点起、几点吃饭,都要调整如初。这样“节后综合征”的症状便可明显减轻,一般情况三至四天不良反应就会完全消除。
专家提醒,调整心理状态对尽快克服“节后综合征”同样重要。上班族应将假期中遇到的开心事、烦心事统统暂抛脑后,静心思考上班后应处理的工作,不能让精神一直处于亢奋或萎靡状态。单位领导也可通过群发短信或集体例会等方式“敲打敲打”下属,帮助员工从心理上“紧紧弦儿”。上学的孩子们自我调节能力较差,这就需要老师的帮助,比如授课时可采用“旧七新三”的比例,帮助学生们将节前所学的课程回顾、温习一下,之后再教授新的知识。家长也应收心,帮助孩子利用沉思、遐想、放松等方式来克服“节后综合征”。如果感到疲惫,可多吃一些富含蛋白质的豆腐、牛奶、猪肉、牛肉、鱼、蛋,多吃碱性食物如新鲜水果蔬菜、乳类,多吃含有丰富蛋白质与维生素的动物肝脏,这些都能有效地缓解身体的疲劳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