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新华网西宁10月15日电(记者陈凯、吴光于)虽然巴塘乡定居点的新居宽敞而温暖,伊西卓嘎和丈夫已经驱赶着牛羊向冬季牧场转场。他们深知,草原的孩子必须经历严寒,才能收获财富和幸福。
草原将沧桑的历史化为静默,古老的结古镇演绎着恢宏的音符。在玉树恢复重建的攻坚之年,在玉树地震后的第三个冬天,一部新时代的传奇正在上演。
据了解,截至9月底,玉树藏族自治州16710户农牧民住房已全部完工,实现入住12601户,入住率75.4%。全州22439户城镇居民住房已全部开工,已完工82.3%,入住率43.9%。44所重建学校有42所全面竣工并投入使用,到外地就读的学生已顺利返校,63个医疗卫生重建项目已开工62项。结古镇四横十六纵城市主次干道全部实现通车,大小市政对接全面完成。
重建中见证崛起:以人为本、尊重自然的主线始终如一
两年过去了,科学重建让玉树的变化超乎想象。在重建工地上一个个忙碌的身影中,我们看到,一幅传奇的画面正在雪域高原上展开……
用3年时间完成恢复重建的主要任务,再用两年时间,把玉树建成高原生态型商贸旅游城市、三江源地区的中心城市和青藏高原城乡一体发展的先行地区。玉树恢复重建的各项规划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始终贯穿以人为本、尊重自然的建设主线。
在一个个的项目建设中,我们感受到,从规划到设计、从设计到施工,一切都在坚持尊重科学、尊重自然、尊重民族文化,充分考虑生态、地质等条件;一切都在坚持以人为本,优先恢复重建受灾居民基本生活基础设施和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一切都在坚持统筹兼顾,把当前恢复重建与长远发展相结合,与推动区域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改善民生相结合……
新居落成,让玉树县隆宝镇的牧民昂文普措格外兴奋。“地震时,房子没有了,一家人不知道生活怎样继续。可没想到,不到一年,我们就搬进了新房,比原来的更结实,更暖和。”他说。80多平方米的房子宽敞明亮,新家具、电视、太阳能发电机一应俱全。考虑群众的宗教信仰,北京城建集团还专门设计了礼佛的经堂。
重建中感受力量:跨越万水千山的深情厚谊汇集于此
是什么力量创造了一个又一个重建奇迹。
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制度优势!一双双来自全国各地的援助之手,一支支跨越万水千山的援建队伍,一笔笔充满深情厚谊的爱心捐款汇集在雪域高原。
2010年6月,重建玉树的号角刚一吹响,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董事长、党委书记黄克斯便带领1万多名参建员工抵达玉树。中建第八工程局远在上海,参加援建的5000多名员工、520多台大型设备分布在山东、江苏等省市。地震刚一发生,全局下属各个公司纷纷向黄克斯发来“参建请愿书”,重建大军从天南地北,跨越千山万水汇聚到玉树。
平均海拔4200米的玉树景色壮丽!但缺水、没电、高寒缺氧,很多援建人员高原反应强烈:有的手被冻得像沙包,有的双脚冻得穿不上鞋子,有的高烧持续不退,恶心呕吐,吐出了胆水……
在一年中仅有的5个月有效施工期内,工人们不得不在恶劣自然环境中咬牙坚持。
中国中铁二局玉树灾后重建指挥部第二项目部副经理田小东说,曾经因为四岁女儿号啕大哭央求不要离去而犹豫过,也曾因为一次悬崖爆胎差点丢掉性命而迟疑过,但看到受灾的藏族同胞,看到身体虚弱却斗志激昂的战友,看着一天天建起的学校和居民楼,以及源源不断涌向玉树的志愿大军,自己不再犹豫。他希望玉树援建的任务早点完成,藏族同胞早日搬进新居。这样,他就能够兑现对女儿早日回家的承诺,尽到一个父亲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