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天津北方网讯:近年来全球地震频发,让人们对这一自然灾害更加关注。日前,记者跟随天津市地震局的工作人员走进了充满“神秘”色彩的本市多个地震台站。据了解,目前本市地震观测网在全国范围内布局紧密,现代化高科技装备保证了本市地震监测的准确性。
静海地震台
首都圈唯一地磁观测台
日前,记者来到静海地震台,它位于静海县梁头镇。这里有一座座白色小楼,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记者开始了“探秘”之旅。这些白色小楼里边“藏着”很多高精尖仪器和在国内率先运用“碳纤维”无磁技术建起的观测室和实验室。
静海地震台始建于1975年,以地磁观测为主,是天津也是首都圈地区唯一的地磁综合观测专业台。地磁波的变动对于地震的研究和地震前预警有着重要作用。不过,“捕捉”地磁波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因为它会受到各种细小因素的干扰,如一根铁丝、一个金属纽扣,甚至是人的体温都可能影响它的数值。
该地震台的徐学恭台长介绍说:“别看这里的小楼不起眼,但它很特别,当初建楼的时候,石子、水泥、沙子都是经过严格选择的,要求这些建材完全不带‘磁性’。我们在安徽选择的沙子,是建设三峡用的沙子。房子的墙壁都是碳纤维的。外墙是青石,地板是大理石,做到没有一点儿磁性。”当初工人施工时,也有特别要求,不能带手机,甚至衣服上的扣子也都要取下来。小楼里窗户的插销是铜质的,灯上的螺丝钉也都被替换。可以说是精细到了每一个细节。
2007年,静海地震台建造了建筑面积220平方米的地磁实验室,该实验室安装了14个观测墩,能同时满足多台套对比观测和仪器实验,现已成为中国地震局地磁仪器实验基地。这个具有高新技术的地震台目前只有7位工作人员,他们24小时轮流值班,经常十几天不能回家。据介绍,地震台要保持绝对安静,所以工作人员每天说话的机会都很少。安静的机房,安静的设备,每一秒都在监测着数据变化,随时通过网络传递到市地震局,给专家做分析提供第一手资料。
滨海地震台
GPS提高地震监测精度
滨海地震台是2008年建成的,是目前最新的地震台站。据吴强台长介绍,滨海地震台的基准站是中国大陆架构造环境监测的基准站之一,也是滨海新区综合地震观测台站,承担着滨海新区和渤海海域的地震监测、地震预警等任务,同时也是天津地震台网数据备份中心。近来,地震台还创新性地整合了环渤海地区北京、辽宁、河北等60个地震台站组建了环渤海地区地震虚拟网站,打破了过去的条块分割,增强了对渤海海域的地震观测能力,为研究渤海海域深部精细机构和强震孕育条件提供资料。
跟随吴台长,记者走进掩映在树木之间的一座小屋。小屋中间有一根高大的圆柱,屋子里只有三台神秘设备。吴台长说,这里就是“地壳运动观测网络”的一个重要站点,屋中的圆柱连接着GPS天线,它的一个重要功能是监督地壳运动。目前,本市GPS观测点按照50公里一个站的布局,已经设立了12个,它对提高地震监测的精度有很大作用。
滨海地震台还设有“防震减灾教育基地”,从去年7月开始对外开放,到目前为止,已接待40多个团队的参观。吴台长介绍,滨海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展示面积600平方米,分为序厅和地震灾害展区、地球知识展区、地震基本知识展区、监测预报工作展区、震害预防工作展区、应急救援工作展区和信息服务区。包括构造地震模拟演示器、解析地震模型、知识抢答系统和家庭防震避震综合演练系统等互动展牌,参观者通过亲自动手操作,可以直观地了解防震减灾知识。近日,“滨海防震减灾教育基地”被国家地震局认定为国家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
数字链接
有效监控率达81.25%
“十一五”期间,天津市地震局实施了天津市地震安全基础工程重点建设项目——“天津市地壳运动观测网络”,该网络以3个国家GNSS基准站为基础,按照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基准站建设的技术要求,在天津市区域内选择建设了徐庄子、静海、张道口、青光、宁河、潘庄中学等8个GNSS连续观测基准站,同时,建设了一个数据中心。该网络以GNSS观测技术为主,并辅以高精度重力和水准观测手段,实现了对区域内重点构造活动的实时、高精度、连续观测,它覆盖了天津85%以上的区域,有效监控率达81.25%。